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机构学及机器人学研究进展——纪念张启先院士诞辰九十周年专辑
    金国光, 魏展, 秦凯旋, 张阳演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3): 227-234.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13.227
    摘要 (530) PDF全文 (150473)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凸轮机构广泛应用于车辆、纺织和印刷等机械中,对其进行动力学问题研究是提高机械性能的基础和关键。采用有限元法对凸轮机构柔性构件进行离散化处理,结合模态综合技术和Kane方程建立刚柔耦合凸轮系统动力学模型,所得动力学方程是一个更具一般性的柔性梁类动力学方程,且该方程在模态坐标下更便于计算机求解运算。通过对系统模态分析和动力学方程求解来分析其动态性能,在了解系统动态性能的同时进行模态截断研究。对截取不同阶数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态截取阶数对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判断实际应用中的高速凸轮系统是否需要进行动力学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该类机构的动力学建模和模态特性研究提供依据。
  • 机构学及机器人学研究进展——纪念张启先院士诞辰九十周年专辑
    刘辛军, 谢福贵, 汪劲松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3): 2-12.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13.002
    摘要 (886) PDF全文 (94210)   可视化   收藏
    工业4.0以及智能制造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们的发展必然是要建立在单元化装备尤其是机器人和高端制造装备的高品质基础之上的。近两年,机器人高调卷土重来,市场前景巨大;高端制造装备尤其是高档数控机床在我国需求依旧迫切。但不管机器人还是高档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它们仍然低迷的共同特征是所必需的基础元器件和数控系统依赖舶来品,受制于人,关键功能部件例如摆角头、高性能减速器(例如RV减速器)等制造技术缺失,导轨、丝杠等部件可靠性和性能保持性不足。尤其是,由于结构原理以及实现技术的原因,摆角头和高性能减速器均是串联式高端机床和机器人的核心功能部件,极大地决定了机床和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也是机床和机器人行业能否达到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屏障。机构学是装备结构设计的基础学科,机构创新是装备创新的根本,在我国机床与机器人需要跨越式发展的当前,机构学领域担负着重要的创新责任。结合机床与机器人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特点,分析和探讨我国机构学在现阶段面临的机遇,为我国机构学者的研究与工业界对高端装备的需求实现有效结合提供参考。
  • 仪器科学与技术
    卢超, 杨雪娟, 戴翔, 常俊杰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6): 79-86.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6.079
    摘要 (2130) PDF全文 (91549)   可视化   收藏
    导波传播模式分析是钢轨长距离导波检测和振动噪声控制的基础。钢轨中的导波传播模式可以通过波数频率关系和对应的结构形变来有效识别。应用半解析有限元法(Semi-analyt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SAFE),基于虚功原理构建导波在任意截面弹性波导中传播的控制方程,求解弹性波导中导波传播的频散曲线和结构形变。应用该方法求解0~8 kHz频率范围自由状态CHN60型钢轨中导波传播的波数频散关系和结构形变,并讨论8个基本传播模式的特点。采用模态力锤及多传 感器测量钢轨截面形变的模态分析试验方法得到钢轨横向和垂直振动模态导波的波数-频率系数,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相符合。
  • 机构学及机器人学研究进展——纪念张启先院士诞辰九十周年专辑
    倪自强, 王田苗, 刘达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3): 45-52.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13.045
    摘要 (806) PDF全文 (85151)   可视化   收藏
    医疗机器人在过去几十年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医疗机器人的功能和用途将医疗机器人分为:神经外科机器人、骨科机器人、腹腔镜机器人、血管介入机器人、假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康复机器人和胶囊机器人。分别对当前已经商用化的代表性的医疗机器人做了介绍,对其功能、主要技术指标、优缺点做出对比和描述。探讨医疗机器人当前主要的前沿研究问题,对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做出分析和讨论,对医疗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做了展望。
  •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李伟, 袁新安, 陈国明, 葛玖浩, 姜永胜, 贾廷亮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2): 8-15.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12.008
    摘要 (374) PDF全文 (50613)   可视化   收藏
    钻杆是钻井过程中易受破坏的关键部件,在其服役过程中进行检测,对于减少钻具失效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钻杆在役检测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外穿式交流电磁场检测方法,建立针对钻杆外表面轴向裂纹的外穿式交流电磁场检测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钻杆表面感应电磁场分布以及裂纹引起的电磁场畸变信号与裂纹尺寸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取裂纹识别特征信号,基于仿真模型分析激励线圈提离高度影响,设计开发井口钻杆外表面轴向裂纹在役检测系统,并进行试验测试,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外穿式交流电磁场检测探头所提取的钻杆轴向裂纹特征信号Bx和Bz分别反映裂纹深度和长度,具有定量识别能力;激励线圈提离高度可满足在役检测需要;外穿式交流电磁场检测系统利用周向阵列检测线圈可有效检测钻杆表面轴向裂纹。
  • 运载工程
    山彤欣, 王震坡, 洪吉超, 曲昌辉, 张景涵, 周洋捷, 侯岩凯
    机械工程学报. 2022, 58(14): 252-27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2.14.252
    摘要 (588) PDF全文 (22139)   可视化   收藏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池故障和失效的终极形式,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的主要行业痛点。对动力电池机械滥用失效形式及其引发的热失控特性、机理与防控技术进行全面综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通过总结归纳典型车辆事故案例和机械滥用热失控防控措施,提出结合实车运行数据复现历史运行工况的研究思路,并提出“故障-冒烟-漏气-起火-爆炸”的动力电池热失控五级演化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热失控特征参数指标临界阈值的判定和识别进行机械滥用热失控的预测预警,并根据事故特征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热失控的触发和扩散。研究内容和结果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及整车安全性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 机构学及机器人学研究进展——纪念张启先院士诞辰九十周年专辑
    于靖军, 郝广波, 陈贵敏, 毕树生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3): 53-68.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13.053
    摘要 (771) PDF全文 (20753)   可视化   收藏
    柔性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机构学一个重要分支。短短不足30年间,柔性机构设计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为柔性机构成功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对柔性及柔性机构认识不断深入,柔性机构得到了广泛应用,不断涌现新的成功实例。继5年前综述了柔性机构设计方法研究进展之后,尝试从应用的视角鸟瞰一下柔性机构的最新进展。通过将柔性机构的主体应用划分为精密工程、仿生机器人、智能材料结构三大主阵地,概述柔性机构在每个阵地中的应用进展及研究热点情况,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对四种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柔性机构(胞元式柔性机构、辅助接触式柔性机构、平面折展机构、柔性静平衡机构)进行简单描述。
  • 机械动力学
    曾鸣, 杨宇, 郑近德, 程军圣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3): 95-103.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3.095
    摘要 (402) PDF全文 (17938)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取机械设备被强背景噪声淹没的故障特征,采用一种具有通用意义的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的子空间降噪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即u-SVD降噪算法。传统的SVD降噪算法是u-SVD降噪算法中拉格朗日乘子 时的一种特殊情况。u-SVD降噪算法包含滤值因子,能够抑制以噪声贡献占主导的奇异值对降噪后信号的信息贡献量。u-SVD降噪算法涉及延迟时间、嵌入维数、降噪阶次、噪声功率和拉格朗日乘子等5个参数。讨论了u-SVD降噪算法的参数选择方法,并着重研究降噪阶次和拉格朗日乘子对降噪效果的影响。齿轮故障仿真信号和齿轮早期裂纹故障振动信号的试验结果表明,u-SVD降噪算法在降噪效果方面要优于传统的SVD降噪算法,可以在强背景噪声情况下更好地提取出齿轮的故障特征。
  • 仪器科学与技术
    刁瑞朋, 孟庆丰, 范虹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4): 1-7.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4.001
    摘要 (523) PDF全文 (17759)   可视化   收藏
    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是影响衰减信号离散傅里叶变换精度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多频衰减信号离散傅里叶变换频谱参数的校正精度,提出一种加窗两点矢量插值校正算法。对信号加M阶余弦窗并计算加窗后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利用真实频率附近的两根谱线的矢量比建立方程,通过求解方程获得频率偏移量和衰减因子,利用上述获得的两个参数计算出信号的频率、幅值和相位。余弦窗的最大旁瓣衰减特性能有效的降低频谱泄漏的影响,两点矢量频域插值可以消除栅栏效应,两者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算法的参数校正精度。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高的参数校正精度和稳定性,且计算效率较高,适用于实时处理及对计算资源要求苛刻的场合,为多频衰减信号的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可选的方法。
  • 机器人及机构学
    蔡世波, 陶志成, 万伟伟, 喻豪勇, 鲍官军
    机械工程学报. 2021, 57(15): 1-14. https://doi.org/10.3901/JME.2021.15.001
    摘要 (1403) PDF全文 (16628)   可视化   收藏
    机器人多指灵巧手是一种高度灵活、复杂的末端执行器,因其能够模仿人手的各种灵巧抓持和复杂操作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得到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广泛关注,备受社会各界期待。综述分析了仿人型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演化过程、研究与开发现状。从仿生结构、驱动、传动、感知、复合/智能材料、建模与控制等方面分析了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本体复杂性,在部分功能复现、灵巧操作功能复现和人手功能的增强三个层次上分析了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应用复杂性,进而论述了基于多指灵巧手的复杂应用简化实现模式,阐明了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复杂性与易用性的辩证关系。最后从深度仿生、柔性感知技术、操作过程规划与控制策略、成本控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多指灵巧手本体研究的趋势与挑战。
  • 运载工程
    洪煌杰, 王红岩, 李建阳, 芮强, 张芳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4): 148-154.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4.148
    摘要 (257) PDF全文 (16583)   可视化   收藏
    以热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为基础,建立装备-气囊系统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系统的精度较高,可以用在下一步的仿真分析工作中。针对缓冲气囊的复杂非线性模型计算规模大、难以进行大规模计算的问题,以着陆初速度、初始侧倾角、初始俯仰角、横向速度和地面坡度为变量,分别以最大冲击加速度、最大侧倾角、最大俯仰角以及气囊最大内压为响应,结合扩展拉丁超立方设计,采用径向基函数构建多工况响应代理模型。考虑空投装备在着陆过程中环境因素以及空投装备着陆姿态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法结合代理模型对多工况下的空投装备着陆成功概率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到着陆成功概率为95.84%,冲击加速度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气囊内压为次要因素。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吴紫俊, 黄正东, 左兵权, 刘清华, 殷小亮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5): 114-129.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5.114
    摘要 (1146) PDF全文 (15529)   可视化   收藏
    提出等几何分析(Isogeometric analysis, IGA)是一种新的物理场数值求解方法,它可实现CAE数值分析与CAD建模工具的集成,给出一条使设计、分析和优化紧密结合的新途径。以等几何分析方法的计算框架为基础,详细介绍等几何分析方法中样条几何模型的描述方式和建模方法;并以NURBS为例,阐述了IGA中的分析模型的参数化表示以及网格模型的细化方法;结合现有的经典有限元的分析过程,简单介绍IGA的离散方法、边界条件和积分方法;系统总结等几何分析在热、流体、接触和优化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二维问题的IGA求解实例。
  • 总目录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24): 233-245.
    摘要 (280) PDF全文 (15482)   可视化   收藏
  • 机构学及机器人
    刘延杰,吴明月,王刚,蔡鹤皋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 1-9.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1.001
    摘要 (4821) PDF全文 (15000)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以硅片传输机器人末端竖直方向上由手臂静变形引起的静偏移为约束、以刚性杆柔性关节系统固有频率为优化目标、以各手臂壁厚为优化参数的硅片传输机器人手臂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建立硅片传输机器人刚性杆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固有频率分析以及模态分析确定对轨迹精度影响较大的模态为一阶模态与二阶模态;通过分析结构参数对一阶与二阶固有频率影响的灵敏度以及权值选择小臂与末端手臂的质量作为优化参数;建立以手臂厚度为变量、以手臂结构尺寸为约束的手臂挠度模型与末端竖直方向静偏移模型,分析手臂厚度对末端竖直方向静偏移的影响规律并对末端手臂与小臂的厚度尺寸进行优化设计;对结构优化设计前后硅片传输机器人手臂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大幅度降低手臂质量的同时可显著提高硅片传输机器人手臂的一阶与二阶固有频率,大幅度降低了末端竖直方向上的静态偏移及内应力,大幅提高了系统竖直方向上的振动频率。
  •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李志渤,黄强先,史科迪,韩彬,余惠娟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2): 1-6.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2.001
    摘要 (704) PDF全文 (13929)   可视化   收藏
    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ing, CMM)是目前微纳米三维测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微纳米CMM中三维纳米测头的研究瓶颈,提出一种与现有机械接触式测头和光学非接触式测头工作原理完全不同的、可达到纳米/亚纳米量级触发分辨力的新型谐振测头。利用聚偏氟乙烯(Poly vinylidene fluoride, PVDF)薄膜的压电特性和其谐振参数对微小作用力的高敏感性,PVDF薄膜与一体式光纤微测杆测球相结合构建成了基于PVDF薄膜的三维纳米谐振触发测头。该测头在z向以轻敲模式接触,在x、y向以摩擦模式接触。经过试验验证,由该测头与三维纳米定位平台、数据处理及反馈控制系统相结合构建成的三维谐振纳米触发定位系统在x、y、z三个方向的触发分辨力都达到了亚纳米量级,分别为0.12 nm、0.10 nm、0.12 nm;三维重复性误差分别为26 nm、36 nm、10 nm。试验结果证实了新型三维谐振测头及其系统的有效性。
  • 运载工程
    朱晓庆, 王震坡, WANG Hsin, 王聪
    机械工程学报. 2020, 56(14): 91-11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0.14.091
    摘要 (1835) PDF全文 (12197)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一类动力电池。随着整体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和制造成本的降低,以热失控为特征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以防止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为核心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电动车辆研究领域的热点,同时,相关领域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综述类文章来的引领。从动力电池安全角度出发,对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了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具体地阐明了热失控触发条件和发生机理,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的方法,以期促进先进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开发,进而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填补了该领域缺少中文综述的空白。
  • 特邀专栏:高速铁路钢轨检测监测与应用
    严俨, 刘怡, 朱俊臻, 苗玲, 陈笑天, 周宇, 卢艳平, 高斌, 田贵云
    机械工程学报. 2021, 57(18): 75-8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1.18.075
    摘要 (335) PDF全文 (10229)   可视化   收藏
    钢轨在服役过程中长期承受列车轮对的压力和冲击载荷,会使其表面及浅层区域产生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该种裂纹具有典型的三维空间特征,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对裂纹的三维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以不同承载的钢轨试件中含有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电涡流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分析钢轨车轮踏面加热及冷却阶段的热图像序列偏度分布,表征裂纹三维特征,并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得到的裂纹形貌进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热图像序列的偏度特征能有效表征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位置、走向、长度以及深度信息,偏度表征的裂纹沿钢轨表面走向角度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所得的结果线性相关,相关系数约0.97;偏度表征裂纹沿钢轨内部纵向扩展的空间角度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空间角度相关系数约0.89;偏度表征的钢轨内部闭合裂纹长度值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结果相关系数约0.94;偏度值与对应裂纹深度呈近似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约0.98。因此,基于电涡流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偏度特征提取可用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量化评估,并得到工业层析成像结果校验。电涡流热成像及偏度量化评估方法对在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早期诊断、量化评估、三维可视化以及运营维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可再生能源与工程热物理
    丁文俊, 宋保维, 毛昭勇, 赵晓哲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2): 141-147.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2.141
    摘要 (864) PDF全文 (9736)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浅水域探测型无人水下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UUV)探测设备水下长时间工作,提出波浪能发电系统,可以将近水面的波浪能收集转化为电能。详细叙述永磁发电机的原理结构及设计参数;根据Lagrange方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Runge-Kutta方法求解简化的运动方程,研究不同海况条件下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波浪能发电系统是合理可行的,在一般海况下,能够满足探测设备的能源需求。同时表明频率与幅度以及耦合横摇对发电性能影响比较大,而耦合垂荡对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研究结果将为后期波浪能发电系统的工程试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特邀专刊: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前沿:重要装备的可靠性保障
    王康康, 王小威, 温建锋, 张显程, 巩建鸣, 涂善东
    机械工程学报. 2021, 57(16): 132-15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1.16.132
    摘要 (506) PDF全文 (8286)   可视化   收藏
    蠕变断裂是高温部件最主要的失效模式之一,其特点在于失效前难见征兆,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澄清材料蠕变失效的微观物理机制,建立恰当的蠕变寿命预测模型是解决高温结构完整性评定、蠕变全寿命设计与运行维护的关键问题。从蠕变失效的微观物理机制出发,以蠕变寿命预测方法为落脚点,详细阐述蠕变孔洞形核长大机理,对描述蠕变损伤行为的力学模型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对高温结构及其焊接接头进行蠕变寿命预测所需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对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寿命预测方法进行展望。
  • 总目录
    机械工程学报. 2019, 55(24): 269-280.
    摘要 (124) PDF全文 (8228)   可视化   收藏
  • 特邀专栏: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
    佘承其, 张照生, 刘鹏, 孙逢春
    机械工程学报. 2019, 55(20): 3-16. https://doi.org/10.3901/JME.2019.20.003
    摘要 (1334) PDF全文 (8072)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引起广泛重视。新能源汽车具有高信息化的特点和智能网联化的发展趋势,在日常运行中会产生大量行驶数据信息。利用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安全预警与监管、车辆技术分析,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综述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情况,概述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功能,并着重阐述了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过程。分别从动力电池数据、汽车运行数据和充电数据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列举了部分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最后,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论文
    袁巨龙;张飞虎;戴一帆;康仁科;杨辉;吕冰海
    . 2010, 46(15): 161-177.
    摘要 (234) PDF全文 (6190)   可视化   收藏
    超精密加工是获得高形状精度、表面精度和表面完整性的必要手段。随着对产品质量和多样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对超精密加工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超精密加工技术已成为包含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介绍各种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内涵、应用范围、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过程与趋势以及未来应研究开发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从加工精度、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角度对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超精密加工机床、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和超精密抛光技术进行重点评述和比较。分析我国在超精密加工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对超精密加工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我国本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及产业发展策略与对策。
  • 特邀专栏:4D打印技术
    史玉升, 伍宏志, 闫春泽, 杨潇, 陈道兵, 张策, 苏彬, 宋波, 李中伟, 庞盛永, 文世峰, 梁波, 赵清亮, 贺健康, 张述泉, 温银堂
    机械工程学报. 2020, 56(15): 1-2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0.15.001
    摘要 (1107) PDF全文 (6051)   可视化   收藏
    4D打印技术自2013年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它属于智能构件的增材制造技术,是在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产生的颠覆性制造技术。讨论了4D打印的概念与内涵;介绍了4D打印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和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阐述了4D打印在智能构件设计、模拟仿真、数据处理与工艺规划、材料、成形工艺与装备和智能构件的功能评测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关于4D打印的研究思考,最后指出了4D打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 仪器科学与技术
    裴洪, 胡昌华, 司小胜, 张建勋, 庞哲楠, 张鹏
    机械工程学报. 2019, 55(8): 1-13. https://doi.org/10.3901/JME.2019.08.001
    摘要 (2133) PDF全文 (5909)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当代设备日益朝着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保障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预测技术受到了普遍关注,同时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统计数据驱动方法受模型的选择影响明显,而机器学习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且无需确切的物理模型和专家先验知识,因而机器学习在剩余寿命预测领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此,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设备剩余寿命预测方法。根据机器学习模型结构的深度,将其分为基于浅层机器学习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同时疏理了每类方法的发展分支与研究现状,并且总结了相应的优势和缺点,最后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
  • 特邀专栏:设计思维及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李彦, 刘红围, 李梦蝶, 袁萍
    机械工程学报. 2017, 53(15): 1-20. https://doi.org/10.3901/JME.2017.15.001
    摘要 (3698) PDF全文 (5257)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与创新是当前时代的主题。创新不等同于技术发明,而是通过设计将技术传递给用户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实现这种创新过程的思维方式就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有影响力、高效、可广泛采用的创新方式。设计思维可以广泛地扩展和整合到社会各领域、各层次,任何人或团体都可以利用设计思维高效地创造出新想法、实现这些想法,并使之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设计思维及其相关方面已展开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从设计思维的内涵、设计思维的实施过程、设计思维方法和工具、以及设计思维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地评述国内外学者对设计思维的研究现状,并给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议。
  • 特邀专栏:电源系统设计、管理与大数据
    孙振宇, 王震坡, 刘鹏, 张照生, 陈勇, 曲昌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21, 57(14): 87-104. https://doi.org/10.3901/JME.2021.14.087
    摘要 (1151) PDF全文 (5134)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占着火事故60%以上),发展先进的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护领域的热点。为填补该领域最新中文综述的空白,基于动力电池系统故障发生位置的差异,将故障分类为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描述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内部短路、过热、热失控、传感器故障、连接件故障、冷却系统故障的失效机理。从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两个角度出发,总结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基于知识、模型、数据驱动三类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讨论当前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电池故障诊断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实现动力电池系统故障的准确诊断和早期防控,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
  • 仪器科学与技术
    雷亚国, 韩天宇, 王彪, 李乃鹏, 闫涛, 杨军
    机械工程学报. 2019, 55(16): 1-6. https://doi.org/10.3901/JME.2019.16.001
    摘要 (2935) PDF全文 (4937)   可视化   收藏
    预测与健康管理对保障机械装备安全服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全寿命周期数据是预测与健康管理领域的基础性资源,这些数据承载着反映装备服役性能完整退化过程与规律的关键信息。然而,由于数据获取成本高、存储与传输技术有待发展等原因,典型的全寿命周期数据极其匮乏,严重制约了机械装备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为解决上述难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雷亚国教授团队联合浙江长兴昇阳科技有限公司,选取工业场景中典型的关键部件——滚动轴承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历时两年的滚动轴承加速寿命试验,并将获取的试验数据——XJTU-SY滚动轴承加速寿命试验数据集面向全球学者公开发布。该数据集共包含3种工况下15个滚动轴承的全寿命周期振动信号,采样频率高、数据量大、失效类型丰富、记录信息详细,既可为预测与健康管理领域提供新鲜的"数据血液",推动故障诊断与剩余寿命预测等领域的算法研究,又可助力工业界智能化运维的"落地生根"。
  • 论文
    侯亮;唐任仲;徐燕申
    . 2004, 40(1): 56-61.
    摘要 (263) PDF全文 (4709)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实现大批量定制生产、敏捷制造的重要一环,产品模块化设计通过对不同模块的组合实现了以有限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品种。这种设计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并被认为是当前工程领域中最优设计的目标之一。然而,产品模块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则落后于其实践应用,解决方案也多表现在概念阶段上。通过研究模块化设计相关文献,论述了模块化产品设计的有关概念、方法、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产品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热点课题和发展趋势。
  • 交叉与前沿
    宋学官, 来孝楠, 何西旺, 杨亮亮, 孙伟, 郭东明
    机械工程学报. 2022, 58(10): 298-32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2.10.298
    摘要 (932) PDF全文 (4650)   可视化   收藏
    重大装备形态和性能的精准预测与分析是实现其智能化和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孪生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纽带,可用于在数字世界中建立物理实体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加工制造和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真实镜像。面向重大装备几何形态和结构力学性能,通过分析当前建立数字孪生的需求与难点,提出机理模型与实测数据联合驱动的"算测融合"解决方案;综合考虑孪生模型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要求,构建重大装备"形性一体化"的数字孪生框架。详细论述当前构建重大装备数字孪生所面临的"算不了"、"算不准"、"算不快"、"测不了"、"测不全"和"测不准"六个具体问题,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所提框架与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数字孪生在重大装备中的落地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最后,探讨了重大装备数字孪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进一步挑战。
  • 机械动力学
    陈雪峰, 张兴武, 曹宏瑞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19): 58-69. https://doi.org/10.3901/JME.2018.19.058
    摘要 (787) PDF全文 (4647)   可视化   收藏
    智能主轴兼具加工状态感知、决策与执行三大特征,可实现加工状态的自反馈与自控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部件,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支撑技术,是下一代主轴的技术发展方向。状态监测诊断与振动控制作为智能主轴三大功能特征的典型体现,是保障智能主轴高效运行的核心技术。因此,针对智能主轴的监测诊断与振动控制问题,以故障高发部件以及功能失效模式的监测、诊断与控制为线索,系统综述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潜在的发展趋势。
  • 理论与综述
    陶永, 刘海涛, 王田苗, 韩栋明, 赵罡
    机械工程学报. 2022, 58(18): 56-74. https://doi.org/10.3901/JME.2022.18.056
    摘要 (704) PDF全文 (4428)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服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其在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政服务、抢险救灾、公众服务、商业应用、国防等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快速的发展,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介绍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链及相关国际组织,阐述以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世界各国提出的服务机器人发展战略和规划,分析服务机器人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及特点,介绍了国内外领先的服务机器人研究机构和相关公司,并深入分析国外和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规模情况。在分析国内外服务机器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医疗健康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公众服务机器人、高端仿生机器人、自动化仓储物流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现状与进展情况;分析服务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人机交互、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介绍了服务机器人与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提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在把握国内外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的同时,为发展我国服务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与建议。
  • 交叉与前沿
    焦宗夏, 吴帅, 李洋, 张超, 靳红涛, 舒圣, 位仁磊, 李仁洁, 王易, 张昊园, 张亚东
    机械工程学报. 2023, 59(20): 357-384. https://doi.org/10.3901/JME.2023.20.357
    摘要 (186) PDF全文 (4351)   可视化   收藏
    第四次工业革命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将带我们进入智能化时代。由于液压系统作为核心动力和控制部分,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海洋等重大装备,工业装备的智能化必然会要求液压元件及系统实现智能化。所以,近年来智能液压一直是液压领域的研究热点,推动液压领域进入智能时代,也给液压系统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但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包括对智能液压系统的理解不一致,缺乏系统综合的研究,成碎片化的点突破等。分析智能液压系统的内涵与演进历程,阐述智能液压系统的架构体系,总结出智能液压系统具有的智能感知、智能调控、智能运维三大特征,并从这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揭示智能液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讨论应对挑战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 特邀专栏:柔性机构及机器人
    于靖军, 谢岩, 裴旭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13): 1-14. https://doi.org/10.3901/JME.2018.13.001
    摘要 (1614) PDF全文 (4289)   可视化   收藏
    超材料自21世纪初诞生以来,历经近20年的发展已逐渐发展成为新材料技术的一个重要学科。近年来,功能迥异的超材料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综述了声、光、热、力、电磁学超材料的发展历史概况。针对机械超材料中的负泊松比超材料,从负泊松比结构的变形机理角度,着重详述了内凹多边形结构、旋转刚体结构、手性结构等物理模型。对基于负泊松比胞元结构的热学和声学超材料,从功能原理到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综述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并对负泊松比超材料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特邀专刊: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前沿:重要装备的可靠性保障
    房芳, 郑辉, 汪玉, 邱雷
    机械工程学报. 2021, 57(16): 269-29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1.16.269
    摘要 (798) PDF全文 (4282)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核电风电及舰船深潜等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机械结构的高效快速运维对保障机械装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转至关重要。机械结构健康监测能够在结构试验和服役全过程中对结构状态进行监控,实现精细化视情维护,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并降低运维费用,故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备受重视。围绕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梳理其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风力发电、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对实现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涉及的先进传感技术、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机构学及机器人学研究进展——纪念张启先院士诞辰九十周年专辑
    王国彪, 陈殿生, 陈科位, 张自强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3): 27-44.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13.027
    摘要 (1644) PDF全文 (4159)   可视化   收藏
    仿生机器人是指依据仿生学原理,模仿生物结构、运动特性等设计的性能优越的机电系统,已逐渐在反恐防爆、太空探索、抢险救灾等不适合由人来承担任务的环境中凸显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按照工作环境可将仿生机器人分为陆面仿生机器人、空中仿生机器人以及水下仿生机器人三类。指出仿生机器人经历了原始探索、宏观仿形与运动仿生、机电系统与生物性能部分融合三个阶段,并概述三类仿生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着生物运动机理研究不深,结构设计、材料应用、驱动及控制方式大多较为传统、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了仿生机器人从宏观到微观与生物都存在较大差异,“形似而神不似”,远未达到实际应用程度。指出了仿生机器人正向着刚柔混合结构,仿生结构、材料、驱动一体化,神经元精细控制,高效的能量转换的类生命系统方向发展。
  • 机构学及机器人学
    丁良宏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7): 1-23.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07.001
    摘要 (547) PDF全文 (4144)   可视化   收藏
    对BigDog四足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进行分析,适应复杂地形是BigDog的设计主线。提高横、纵自由度联动能力是BigDog结构设计主要突破点。机体重心颠簸起伏、机体重心自扰动等不良运动特性是四足机器人控制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液压动力系统的构成和优点将被剖析,解决腿类移动装置的驱动问题是液压系统研发的根本目的。支撑腿打滑及俯仰和横滚角度是否过大作为监测机体运动安全状态的参数。惯导和关节编码器可检测机身与肢体的状态,借助压力传感器可还原落足点地形,三者合一可构建虚拟模型。借助虚拟模型可求算机体重心等关键控制处理中间参数,运动控制系统可实施粗略的动作预演及精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划。规划模型与样机模型的偏差作为反馈值实施闭环控制。建立以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双目视觉为主的导航系统,视觉地形还原功能可帮助LS3安全跨越岩石地形,软件系统将各种基本功能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机器人的自主性与智能性被讨论,利用BigDog/LS3与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作对比并加以分析。BigDog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液压系统无法瞬时大幅增压、机械传动各种损伤、仿生设计的不彻底性。LS3机器人针对BigDog的不足,多个改进环节被分析。猎豹、野猫、Petman等机器人被简要分析。阿特拉斯双足机器人借助虚拟模型可实现机械臂碰撞保护功能,遭受外力撞击可迅速恢复平衡状态。
  • 机械动力学
    雷亚国,贾峰,周昕,林京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21): 49-56. https://doi.org/10.3901/JME.2015.21.049
    摘要 (1495) PDF全文 (4116)   可视化   收藏

    机械装备正在朝着高速、高精、高效方向发展,为了确保这些装备的健康运行,健康监测系统采集了海量数据来反映机械的健康状况,促使机械健康监测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机械大数据具有大容量、多样性与高速率的特点,研究和利用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从机械装备大数据中挖掘信息,高效、准确地识别装备的健康状况,成为机械装备健康监测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深度学习理论作为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强大的建模和表征能力在图像和语音处理等领域的大数据处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机械大数据的特点与深度学习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械装备健康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深度学习利用机械频域信号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其优势在于能够摆脱对大量信号处理技术与诊断经验的依赖,完成故障特征的自适应提取与健康状况的智能诊断,因此克服了传统智能诊断方法的两大缺陷:需要掌握大量的信号处理技术结合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来提取故障特征;使用浅层模型难以表征大数据情况下信号与健康状况之间复杂的映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多种工况、大量样本下多级齿轮传动系统不同故障位置不同故障类型的故障特征自适应提取与健康状况准确识别。

  • 运载工程
    俞建成, 孙朝阳, 张艾群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24): 98-110. https://doi.org/10.3901/JME.2018.24.098
    摘要 (1414) PDF全文 (4115)   可视化   收藏
    无人帆船是一种以海洋环境能源为驱动,可以胜任远海作业、具有实时数据传输功能和实时定位功能、低运营成本的多用途新型海气界面移动观测平台。其以风力作为航行驱动力,以太阳能电池板等获取电能供给控制系统和传感器使用。与传统的海洋移动观测平台相比,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长航时、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海洋观测,尤其是海气界面的海表气象数据和次表层海洋数据等海洋环境要素的精细观测。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洋碳循环、极地气-海-冰相互作用等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无人帆船进行介绍分析,对无人帆船的帆船结构、运动机理与航行控制等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无人帆船的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 运载工程
    王震坡, 王秋诗, 刘鹏, 张照生
    机械工程学报. 2023, 59(2): 151-16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3.02.151
    摘要 (328) PDF全文 (3973)   可视化   收藏
    动力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是电池管理系统关键算法之一,对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以及动力电池的维保和残值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比分析试验法、模型法、数据驱动法的优势和不足,并以数据驱动方法为核心,分别从动力电池健康状态数据集构建、健康状态特征参数提取、健康状态估计模型三个方面对现阶段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进行综述。总结常用的大数据采集方法以及数据预处理方法,明确大数据在健康状态评估中的意义。比较现有健康状态特征提取方法,对其优劣以及适用场景做了分析。阐述不同健康状态估计模型的基本原理,提出模型融合是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最后,面向未来大数据实车应用场景,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机构学及机器人
    郝大贤, 王伟, 王琦珑, 贠超
    机械工程学报. 2019, 55(3): 1-17. https://doi.org/10.3901/JME.2019.03.001
    摘要 (628) PDF全文 (3734)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复合材料在多个行业,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占比越来越高,对复合材料成型加工的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机器人或机器人化的设备在某些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方法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实现更高的自动化水平,更低的生产成本,制造更复杂的零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机器人复合材料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未来机器人在复合材料加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