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6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 全选
    |
    特邀专栏:数据-知识混合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
  • 张党, 赵永宣, 王振军, 张映锋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10,2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01
    摘要 ( 65 ) PDF全文 ( 31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当前离散制造系统智能控制、基于数据知识化的制造资源智能化配置、数据与知识驱动算法迭代演进方面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知识混合驱动的离散制造系统智能控制体系构架,并进一步分析数据-知识混合驱动在制造系统的多维运作机理。进而,针对架构操作层制造资源端,结合信息物理系统和工业物联技术,设计一种基于操作层与算法层动态交互的制造资源端配置方法。针对架构算法层中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算法固有优缺点,提炼出数据-知识混合驱动算法在离散制造场景的三种应用模式。所提体系和策略可为新一代离散制造系统的智能控制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 刘振宇, 张楠, 裘辿, 谭建荣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1-2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11
    摘要 ( 28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高精密机械产品往往生产规模有限,且各装配特征参数与性能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难以用显性的映射关系表达。构建能够准确预测服役性能的映射模型,对于产品装调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小样本数据下产品服役性能多参数关联分析与预测方法。考虑重要组件装配结合面接触刚度特征,将接触刚度与原始装配数据相融合;通过随机森林对装配特征参数进行重要度排序,筛选出关键特征;针对小样本不完备数据,利用变分自动编码器学习先验分布知识,实现装配数据的模拟增广,并对增广数据进行离群值修正;将装配增广样本与原始装配数据相融合,通过集成核超限学习机实现服役性能的预测。最后以某型位标器陀螺仪稳速电流预测为例,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杨炜烽, 刘检华, 吕乃静, 马江涛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1-31,5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21
    摘要 ( 55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虚拟环境下活动线缆的运动仿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位置动力学的线缆运动过程仿真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离散Cosserat杆模型描述线缆位姿和变形,并构建约束函数来限制线缆变形和避免线缆发生干涉。随后基于位置动力学进行线缆运动仿真:在每轮位姿求解时,先结合受力与速度预估离散点位置,然后修正离散线缆位姿以满足约束要求,并更新离散点的位置与速度,重复进行上述步骤完成运动过程仿真。最后建立了系列验证实例,对线缆的拉伸、弯曲和扭转变形以及碰撞的响应进行了仿真,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材料线缆的变形结果,验证了该线缆运动仿真算法的良好计算速度和仿真真实性。
  • 张超, 周光辉, 李晶晶, 魏智博, 秦天宇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2-4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32
    摘要 ( 28 ) PDF全文 ( 18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航空制造企业以人工经验为主的试错型工艺规划方式及工艺设计与加工过程缺乏协同导致的航空复杂零件工艺方案设置不合理、加工过程调整不及时、几何精度与物理性能指标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面向航空复杂零件智能工艺规划的新型孪生工艺模型及其参考框架。据此,从实测数据、质量信息和工艺知识融合的角度,提出孪生工艺模型数据空间、虚拟空间和知识空间的构建方法,明晰加工过程几何误差与物理性能指标使能的孪生工艺模型多维空间协同演进机制,实现工艺设计与加工过程的联动优化。进一步以航空薄壁件为例,实现孪生工艺模型的原型开发,并探索孪生工艺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为航空制造企业革新工艺规划方式、实现工艺设计与加工过程的联动优化提供支撑。
  • 王无印, 黄子钊, 庄子龙, 方怀瑾, 秦威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44-5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44
    摘要 ( 50 ) PDF全文 ( 27 )   可视化   收藏
    场桥是自动化码头堆场中的核心作业机械,场桥的合理调度是集装箱作业效率提升的关键。针对场桥调度问题具有的复杂时空耦合特性和高度的动态性,以最小化自动导引车(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和外集卡的等待时间为优化目标构建数学规划模型,并提出一种新颖的深度强化学习方法进行求解。算法设计贴近实际堆场作业环境的智能体,并在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部分通过指针网络、注意力机制和演员-评论家(Actor-critic,A-C)架构的设计提高了获取状态中的隐藏模式的能力。在基于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实际数据生成的不同规模的算例上展开试验,所提算法能实现场桥调度方案的高效输出,相较于一些启发式规则算法有17%左右的性能提升。试验结果表明所提调度方法是有效且优越的,能够在实际中为堆场作业提供动态决策支持。
  • 赵阔, 王皂琦, 潘臻信, 潘扬华, 张中飞, 屈挺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58-6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58
    摘要 ( 32 ) PDF全文 ( 1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的快消品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快消品公司的终端拜访成本显著增加,同时终端拜访场景面临着终端信息的实时获取、动态的决策与客户需求动态响应的问题。提出针对快消品终端拜访问题的“云边联动信息架构”,设计“动态云边联动机制”,同时结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优化系统决策。经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有效地减少终端拜访人员的在途里程数。针对快消品终端拜访场景,能有效地提高公司终端拜访人员的服务水平,维系客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销量、提升订单转化率等目的。
  • 胡松, 徐赵博, 肖磊才, 冯平法, 曾龙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69-81.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69
    摘要 ( 44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逐步进入产品个性化时代,自动化专机装配方式,适应能力差、难以改造重用。通过有向图和集合表达对装配作业及装配线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装配工序优先关系图的产品完整装配工艺数学模型表达。基于上述分析,设计一种可重构柔性装配系统,包含具备快速更换接口的装配单元、装配工夹具库以及几种集成化和一体化的装配工具和装配夹具。之后,根据可重构的需求搭建适合的控制系统架构,确立主控机与机械臂之间基于IO通信的控制权交互协议。最后,进行可重构装配单元仿真优化及样机制造,并以梭阀和减压阀为实例进行样机的装配试验。通过样机试验,验证所提出的可重构柔性装配技术在可重构装配概念、数学模型、设计方案、机械结构以及控制系统各方面的可行性,对于可重构柔性装配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狄子钧, 袁东风, 李东阳, 梁道君, 周晓天, 信苗苗, 曹凤, 雷腾飞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82-9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82
    摘要 ( 36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生产加工流程正向着智能化迈进,设备的故障诊断及预测性维护在保障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刀具作为数控机床的切削工具,其实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机床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对刀具磨损状态的精准监测有助于避免因刀具失效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基于此背景,研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刀具故障诊断方法,将高效通道注意力应用到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中,提出基于多尺度-高效通道注意力网络的刀具故障诊断方法,利用通道特征学习将机床主轴不同方向的振动信号进行自适应的特征融合,从而提升刀具磨损状态诊断精度。此外,设计刀具磨损试验平台,用于采集符合实际生产的数据,在实际生产场景中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较多尺度网络的刀具故障诊断准确率提高4.47%。
  • 赵嗣芳, 宋强, 王明生, 赖武轩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91-10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091
    摘要 ( 14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故障产生的机理较为复杂且每种电机故障的产生通常相互关联,复合故障定位是其故障诊断研究的难点所在。在电动汽车应用场合中,PMSM普遍存在变转速工作模式,变工况下的PMSM故障定位在工程应用中将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提高变转速工况下车用PMSM的复合故障定位精度,对基于特征重构和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 DBN)的新型PMSM复合故障定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PMSM的振动特性分析,明晰转子偏心及轴承内圈故障下电机的复合故障特征分量;然后采用Vold-Kalman阶比追踪(Vold-Kalman filtering order tracking,VKF-OT)和角域重构算法实现对复合故障特征分量提取与重构,以减弱或消除转速变化对复合故障特征的影响。最后将特征重构信号用于构建基于DBN的故障定位模型,从而实现变转速工况下车用电机复合故障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特征重构深度置信网络的复合故障定位精度可达99.5%。
  • 刘阔, 姜业明, 黄任杰, 李明禹, 陈虎, 王永青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04-11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04
    摘要 ( 19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加工方式面对加工余量不均匀、去除量大的复杂结构件缺乏参数调控能力,难以提升加工效率的问题,提出一种虑及颤振在线抑制的机床高效自适应加工技术。首先,基于模糊理论开发二维模糊控制器,通过采集切削过程主轴功率信号,实时调节进给倍率来实现自适应加工。其次,以加权小波包熵为特征量,研究切削颤振在线识别方法,并建立切削系统单自由度模型,通过寻找加工系统不发生颤振的最佳主轴转速,依据颤振频率和刀齿数,实现基于变主轴转速的颤振抑制。然后,基于机床主轴电机功率、扭矩和转速关系,制定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的调控策略,实现虑及颤振在线抑制的机床高效自适应加工。最后,通过两组切削对比试验对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高效自适应加工技术可以明显提升加工效率,并能抑制加工过程中的切削颤振。
  • 梁志珍, 王晓佳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14-12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14
    摘要 ( 35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考虑工人技能水平差异和加工时间随机性的设备、工人双资源约束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Flexible job shop scheduling problem, FJSP),构建双资源约束的柔性作业车间鲁棒调度模型(Dual resource constraint flexible job shop robust scheduling problem, DRC-FJRSP)。将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的学习机制引入差分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DE)的交叉部分,设计PSO-DE混合求解算法,实现问题的加速求解并有效避免搜索停滞的窘境。选取DE算法、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PSO算法作为对比算法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PSO-DE混合求解算法平均鲁棒性为5.331,在三个仿真算例调度makespan求解中表现最好。验证了DRC-FJRSP模型的合理性以及PSO-DE混合求解算法的鲁棒性。最后,以一个制造企业的FJSP为例进行求解,给出调度甘特图。研究解决了设备、工人资源不足给FJSP带来的加工冲突,降低了加工时间的随机扰动,优化了调度的makespan。
  • 任杉, 王晋, 赵欣, 张映锋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27-13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27
    摘要 ( 32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设计与运维协同是复杂产品开发和维护的主要模式,也是保证产品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当前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与现有制造服务模式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复杂产品智能设计与主动运维“双馈式”制造服务新模式,并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提出并讨论上述新模式的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融合物联技术的制造与运维数据主动感知与增值计算、运维过程多源异构数据与知识工程融合的智能化设计、基于产品设计知识与运维过程感知的主动预防性维修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的交互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优化,进而可构建一种生命周期数据泛在互联、设计前馈指导运维服务、运维反馈改进产品设计的闭环运作机制,以提升产品设计的智能化和产品运维的预见性。所提新模式和技术体系对生命周期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研究和应用有重要借鉴价值。
  • 王跃飞, 王超, 许于涛, 孙睿, 肖锴, 王凯林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37-15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37
    摘要 ( 33 ) PDF全文 ( 13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制造单元作业数字孪生任务的高保真建模和调度优化是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边-云协同下智能制造单元作业数字孪生任务的调度方法。基于智能制造系统端-边-云架构的虚拟现实交互框架,提出智能制造单元作业与数字孪生任务的映射方法,建立作业数字孪生任务调度的问题模型。考虑智能制造系统虚拟现实交互的快速响应性和偏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端-边-云协同的数字孪生任务混合重调度策略。针对作业数字孪生任务调度的优化目标,设计环境自适应多因子优化遗传算法(Environmental adaptive multi-factor optimization genetic algorithm, EAMO-GA)。试验数据表明,EAMO-GA算法满足结果正确性验证,并且其有效性和收敛性都优于其他算法,可满足大规模、并行式数字孪生任务的调度场景需求。
  • 姜文涛, 刘晓明, 李培源, 陈海, 张煦松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53-16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53
    摘要 ( 35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机械式真空切换开关斥力机构设计参数相互耦合、输出动态特性相互关联的多变量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支配排序粒子群的多目标优化方法。计及材料特性影响的快速切换开关机构物体模型(实模)与数值模拟模型(理模)建模与分析,是机构本体设计和过往载荷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估的基础。理模参数设计难以真实反映实模在不确定性条件与不同工况下输出特性及可靠性。采用数字孪生方法,进行理模与实模特征量设计,将理模与实模耦合建模计算层、多目标优化计算层相结合,优化机构本体参数;并与物理实体层参数同步实现孪生,进而实现机构整机理模到实模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字孪生处理后的电流误差下降5.69%,分闸时间误差下降5.49%,为新一代智能电器产品多目标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法。
  • 张赛凡, 李博, 轩福贞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63-17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63
    摘要 ( 19 ) PDF全文 ( 3 )   可视化   收藏
    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中激光工艺参数显著影响成形件质量,而现行的工艺优化路径大多是基于激光能量密度经验性公式的“盲摸”工艺试验,难以全面反映影响成形件质量的诸多环境因素,且在SLM过程中,熔池失稳、激光辐照不连续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亟需开发SLM过程中工艺参数在线动态调控及质量监测技术,以保障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和成形件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声发射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对采用不同激光工艺参数的熔道SLM成形过程的声发射信号分类预测。在降噪模块中,为确定经验模态分解的分解层数从而将其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神经元的数量,提出一种基于序列间相关性和反双曲正切函数的直观评判方法。在分类预测模块中,对比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包变换两种声信号特征提取方法所设计的神经网络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对于不同激光参数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分类预测的可行性,从而可直接指导SLM工艺参数的在线调控优化或优选,并为SLM过程的成形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奠定理论方法基础。
  • 王俊玖, 刘金玉, 侯秀娟, 齐振国, 李志敏, 刘涛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77-18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77
    摘要 ( 18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列车车体作为典型的焊接薄壁装配结构,具有刚度低、易变形、受焊接工艺影响显著等特点,使得车体制造精度控制难度大,影响装配质量与生产节拍。车体焊接装配精度预测需要同时考虑随机几何偏差、零部件整体柔性变形和局部焊接变形的综合影响。结合柔性偏差分析和基于数据的焊接变形预测方法,提出一种力学-数据混合柔性偏差建模方法以实现焊接薄壁结构高效统计偏差仿真分析。提取各零件刚度矩阵,采用子结构方法缩减得到结构变形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获取焊接接头在不同匹配间隙下的局部收缩和角变形数据,构建几何误差与局部变形的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tral network)数据模型;最后,考虑重力、间隙与焊接变形作用,结合上述力学与数据模型建立焊接结构的柔性装配偏差分析模型。基于提出的偏差建模方法开展车体侧墙高度与轮廓度分析,对比实测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力学-数据混合建模方法避免了随机输入偏差下的焊接仿真过程,结合子结构方法能够极大提高统计偏差仿真的计算效率。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陈祉旭, 李晨星, 杨春利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87-19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87
    摘要 ( 20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电弧熔丝沉积修复薄壁变宽度叶片时,控制尖角处熔塌和确保各层等高是一大技术难题。本文面向整体叶盘叶片损伤修复工艺技术需求,通过设计TC4钛合金叶片模拟件,进行机器人操作钨极气体保护电弧(Gas tungsten arc,GTA)熔丝沉积工艺技术研究。提出一种控形拘束片控制尖角处熔塌及沉积成形的方法。针对界面上散热条件的不同,结合脉冲电流工艺精确调控热输入分布,实现了首层至前5层沉积宽度及高度一致性良好的成形。此时沉积层成形宽度均匀,上表面高度波动范围在± 0.12 mm。随后结合恒定工艺参数进行了40层沉积,沉积区壁厚控制精度为± 0.17 mm,各层上表面成形基本平整。模拟修复件组织细小均匀,平均极限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基体的92.5%和94.7%,为叶片高精度修复奠定了工艺基础。
  • 郑学斌, 韩龙帅, 李学涛, 鄂宏伟, 吴向东, 万敏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197-20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197
    摘要 ( 17 ) PDF全文 ( 19 )   可视化   收藏
    回弹是影响冷成形高强钢零件尺寸和形状精度的关键因素,而高强钢回弹预测精度取决于材料模型的准确性,研究材料模型对回弹预测精度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两种不同应变量的拉伸-压缩试验及多循环拉伸-压缩试验,确定了DP780双相钢Yoshida-Uemori(Y-U)随动硬化模型参数。采用LS-DYNA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不同硬化模型和屈服准则对U弯回弹预测的影响规律,并与回弹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拉伸-压缩试验策略获得的Y-U模型参数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多循环拉伸-压缩试验获得的Y-U模型具有更高预测精度,U弯回弹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随预应变增加,DP780双相钢的弹性模量先急剧降低后逐渐趋于平缓,考虑弹性模量衰减的Y-U模型可提高U弯回弹的预测精度。相比Swift各向同性硬化模型,Y-U随动硬化模型结合Hill48屈服准则可得到更高的回弹预测精度。屈服准则对DP780双相钢回弹的预测有一定影响,但其对回弹精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硬化模型。研究结果对先进高强钢材料模型的选择和回弹预测精度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梁玉, 陆国权, 梅云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07-21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07
    摘要 ( 25 ) PDF全文 ( 8 )   可视化   收藏
    高压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其绝缘封装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一种可以提升功率器件高压绝缘性能的非线性电导调制绝缘涂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分析。首先研究了非线性电导调制SiC/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并研究了材料电导率随电场强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之后采用非线性电导调制SiC/环氧树脂作为绝缘涂层封装器件,通过有限元电场仿真结合试验的方法,验证了复合材料对器件局部放电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电导调制SiC/环氧树脂封装的器件的电场峰值相较于对照组降低了38.6%,且局部放电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电导调制SiC/环氧树脂绝缘涂层可以将器件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提升44.9%以上。最后,对非线性电导调制SiC/环氧树脂绝缘涂层的长期可靠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热氧老化与湿热老化试验对其长期绝缘可靠性进行了试验验证,并从微观机理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电导调制SiC/环氧树脂涂层封装的功率器件长期绝缘可靠性仍优于对照组。
  • 戴明华, 胡平, 盈亮, 陈帅, 王永青, 韩小强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18-22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16
    摘要 ( 28 ) PDF全文 ( 106 )   可视化   收藏
    热成形钢淬硬后强度高、韧性差,热成形过程的高温变形损伤会进一步加剧淬硬后材料的断裂失效,导致零部件服役抗撞性能被高估,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以600 ℃下淬火得到的淬硬硼钢为对象,研究了高温预应变对淬硬后材料力学性能和失效行为的影响规律,发现高温预应变越大,材料的强度和伸长率越低,并发生明显的韧脆转变现象。设计了5种应力三轴度子样件,通过DIC系统测得其断裂失效应变并结合有限元反算优化方法,获得了4种预应变下淬硬硼钢的失效双曲线和GISSMO损伤失效模型参数。进一步开展了淬硬硼钢帽型梁结构的轴向压溃试验,探究了考虑成形损伤及引入失效模型对结构抗撞性能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引入GISSMO失效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淬硬零部件的失效行为,但其预测值偏高,而耦合热成形预应变历史并引入相应失效模型的联合仿真,对淬硬硼钢结构的抗撞性能预测最佳。
  • 韩静, 张政, 宋元明, 孙启胜, 刘志远, 孙甲鹏, 曹超, 赵继云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27-23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27
    摘要 ( 17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低的强度极大限制了工业纯钛的应用。采用超声表面深滚压(Ultrasonic severe surface rolling, USSR)制备了高强度、耐腐蚀、光洁表面的高性能纯钛板材。单次USSR加工在纯钛表面获得了厚度约1.3 mm的梯度硬化层和良好镜面效果的光洁表面;USSR试样具有梯度纳米结构表面层,即晶粒尺寸、位错和孪晶密度随深度梯度变化,最表面层晶粒细化至52.2 nm;USSR试样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相比未加工试样分别提高了33.8%和10.9%,表面硬度提高了50.9%,同时保持了20.8%的断裂延伸率;USSR试样在Hank’s溶液中的钝化电流密度降低,极化电阻增大,钝化膜稳定性和钝化能力提高。USSR试样的高强度主要来源于晶界强化、位错强化、孪晶强化和异质变形诱导强化;高密度非平衡晶界和光洁表面有利于稳定钝化膜的形成,提高了纯钛钝化能力。研究结果为工业纯钛力学性能和腐蚀阻力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春凯, 王嘉昕, 石玗, 代悦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36-244.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36
    摘要 ( 31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熔透状态是影响焊缝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可靠传感并实时预测焊缝熔透状态对于提升焊接质量以及焊接智能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激光视觉法对低频脉冲钨极氩弧焊(Pulsed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P-GTAW)不同熔透状态下的反射激光条纹进行了检测,通过建立熔池表面标准模型分析了激光条纹图像动态行为与三种熔透状态熔池自由表面之间(未熔透、临界熔透、全熔透)的相关性,并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建立了GTAW熔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P-GTAW激光条纹的动态行为与熔池背面熔透状态、熔池表面振荡模式之间存在明确的光学对应关系,所建立从激光条纹图像到GTAW背面熔透状态的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分类未熔透、临界熔透和全熔透三种状态,且分类准确率可达到98.1%,能够实现焊缝熔透状态实时传感及预测。
  • 任忠凯, 李赫, 许雅楠, 程前, 冯浩, 王涛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45-26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45
    摘要 ( 19 ) PDF全文 ( 286 )   可视化   收藏
    08AL碳素钢极薄带材在微机电及微系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随着厚度的减小其塑性变形能力成为掣肘其应用的痛点。将脉冲电场集成到08AL碳素钢极薄带拉伸试验中,探究拉伸变形中电致塑性效应对极薄带变形能力和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一种改进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用来定量分析电致塑性效应中焦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材料流动应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材料硬化子程序VUMAT开发电场辅助拉伸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成形参数下的应力和应变特性,并确定试样微观结构表征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在施加1.50 A/mm2的电流时,试样抗拉强度较室温拉伸降低16.5%,伸长率提高32.1%。此外,微观表征结果表明,在平均电流密度为1.50 A/mm2的条件下,极薄带在塑性变形阶段不断细化晶粒并促进晶内和晶界处位错滑移,使其变形抗力降低,塑性性能提高。因此,脉冲电场辅助08AL碳素钢极薄带变形,有望显著提高其成形极限,拓宽其应用领域。
  • 水有富, 刘金祥, 黄渭清, 左正兴, 周海涛, 白文君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61-27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61
    摘要 ( 24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发动机气缸盖用Al-Si合金在模拟海水和模拟乙二醇冷却液中的腐蚀行为,结合白光共焦技术及电化学拟合技术给出了合金在两种环境下的腐蚀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Al-Si合金在两种环境下都会发生坑腐蚀和晶间腐蚀。在3.5 wt.% NaCl溶液中,由于Cl的侵蚀性较强,Al基体发生电偶腐蚀,腐蚀速率较快。而50 wt.%乙二醇溶液中,由于乙二醇的吸附以及铝-醇膜的形成,防止溶液与合金接触,导致腐蚀速率极慢。由于腐蚀生成的产物堆积在腐蚀坑底部,阻止腐蚀坑底部与溶液的接触,导致两种环境下的腐蚀速率都随浸泡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最后比较了不同Cl浓度以及不同乙二醇浓度下的腐蚀动力学特征。发现海水环境中随着Cl浓度的提升,腐蚀抗性变化不大,但腐蚀速率有明显的升高;冷却液环境中随着乙二醇浓度的提升,腐蚀抗性不断增大,腐蚀速率逐渐降低。
  • 王博士, 陈楠楠, 蔡艳, 王敏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71-27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71
    摘要 ( 16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低合金贝氏体高强钢接头粗晶热影响区是薄弱位置,针对粗晶热影响区中贝氏体组织的低温疲劳性能缺少系统研究。对一种低合金贝氏体高强钢模拟焊接粗晶热影响区进行组织特征分析及一系列温度(20 ℃到-60 ℃)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结果表明,该粗晶热影响区组织为板条贝氏体,板条块之间为条状的马氏体-奥氏体组元,且马氏体-奥氏体组元的碳含量和纳米硬度值都大于板条贝氏体基体。该粗晶热影响区疲劳韧脆转变温度为-40 ℃,在-40 ℃及以上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疲劳断裂模式是以辉纹为主的韧性断裂,裂纹扩展路径较为曲折,贝氏体板条束和马氏体-奥氏体组元会使扩展路径发生“之”字形偏折。而在-40 ℃以下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陡增,疲劳断裂模式是以辉纹、二次裂纹和准解理面为主的循环解理断裂,裂纹扩展路径较为平直,沿着贝氏体板条束和马氏体-奥氏体组元处出现二次裂纹。研究结果揭示了板条贝氏体组织特点及疲劳韧脆转变行为,能为低合金贝氏体高强钢焊接接头在低温疲劳环境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 鲍鑫宇, 麻永林, 程桥, 苏怡卉, 王杰, 邢淑清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79-286.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79
    摘要 ( 14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Al-Si-Mg-Cu-Ni合金广泛用于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制造,Al-Si-Mg-Cu-Ni合金凝固组织细化有助于提升零部件机械性能。在Al-Si-Mg-Cu-Ni合金DC(Direct-chilling)铸造过程中采用自主开发的试验装置,对DC浇铸平台前端流槽内的Al-Si-Mg-Cu-Ni合金熔体进行脉冲磁场处理,细化铸锭凝固组织。通过分析磁场能量对合金熔体内团簇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影响,发现磁场能量可降低合金熔体中团簇形成功,促进熔体中团簇数量增加并长大,形成大量接近临界尺寸的团簇,凝固时形成大量晶核。试验结果表明,脉冲磁场熔体处理后,Al-Si-Mg-Cu-Ni合金DC铸造凝固组织中α-Al和初晶Si尺寸减小,铸锭中心处α-Al和初晶Si细化率分别为41.4%和81.6%;凝固组织中耐热相尺寸减小21.6%,并且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合金的室温硬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升34.3%和10.4%;铸锭内部组织和性能均匀性提升。
  • 运载工程
  • 王腾飞, 孙文静, 周劲松, 宫岛, 王秋实, 张展飞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87-29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87
    摘要 ( 21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轨道车辆转向架设备服役环境复杂多变,编制合适的振动载荷谱对结构可靠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常基于实测振动载荷能量值或特定运行条件下平稳高斯振动载荷编制设备载荷谱(以功率谱密度形式表征),但这与设备实际承受的非平稳振动载荷不具有等损伤能力。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疲劳损伤谱的非平稳振动载荷的等损伤载荷谱编制方法,即利用时域法求解非平稳振动载荷疲劳损伤谱,再反解出与其具有等损伤能力的振动载荷谱;然后,通过轮缘润滑设备线路实测振动加速度与动应力,验证振动载荷谱编制方法有效性;最后,基于轨道车辆一个维护周期内转向架振动加速度线路跟踪数据,编制设备振动载荷谱。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提出方法编制的转向架设备振动载荷谱,可以有效地表征振动载荷能量频域分布特性且包含高振动能量,与非平稳振动载荷具有等损伤能力;同时,相比于常用方法编制的振动载荷谱,评估设备的疲劳损伤与设备实测应力评估的疲劳损伤也更为接近。
  • 郭翼彪, 周云水, 黄圣杰, 刘硕, 谢国涛, 秦晓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296-30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296
    摘要 ( 38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室内等结构化环境中的机器人定位技术备受关注,视觉-惯性传感器融合的同时定位与建图(visual-inertial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VI-SLAM)系统凭借其成本低、体积小、互补性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针对现有VI-SLAM系统中相机和IMU的旋转外参在线初始化困难、室内环境中的结构化特征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一种结构化环境下基于点线特征的双目VI-SLAM系统。该系统基于结构化环境中的线特征,采用先静止、后运动的两步法,在线初始化相机和IMU之间的旋转外参,并通过融合视觉提供的点、线特征的重投影误差约束和IMU提供的预积分约束,共同优化定位系统的状态量。在EuRoC室内无人机数据集和真实地下停车场中的试验表明,两步初始化旋转外参算法有效且准确,可为优化环节提供良好的初始值,通过与多种视觉定位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系统拥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 周晨, 徐飞翔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06-32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06
    摘要 ( 46 ) PDF全文 ( 137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四轮独立转向车辆多种转向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切换效率,提出一种车辆转向模式切换轨迹多目标优化方法。首先,构建四轮独立转向车辆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并建立基于B样条曲线的车辆瞬时转向中心切换轨迹;其次,选取车辆转向模式切换过程中安全性、舒适性、切换效率等性能评价指标,构建多性能目标协同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运用粒子群算法对转向模式切换轨迹进行优化,实现多性能目标协同的四轮独立转向车辆转向模式切换轨迹最优规划;最后,基于仿真和自主研制的整车试验测试平台,对所提出的四轮独立转向车辆转向模式切换轨迹优化方法进行验证。在前轮转向模式切换到后轮转向模式的仿真工况下,相比于切换目标已知的多目标和双目标优化方法,所提出的优化方法使得切换效率分别提升了20.73%、27.78%,安全性分别提升了6.67%、15.15%。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转向模式切换轨迹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四轮独立转向车辆在转向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效率、舒适性和安全性。
  • 柴依扬, 张乐乐, 窦伟元, 张海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21-33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21
    摘要 ( 38 ) PDF全文 ( 9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多目标优化算法在高维优化问题中多样性不足、收敛速度慢,联合仿真优化的计算效率难以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等问题,提出基于SPMD并行的NSGA-III联合仿真优化方法,由MATLAB优化器与FEM求解器构建联合仿真平台,通过调用多个求解器并行计算优化过程中的适应度函数,以提高面向复杂结构高维优化的计算效率。简单型材算例分析表明,在合理利用计算资源的情况下,提出的并行联合优化方法与传统串行方法相比,优化效率提高近一倍。以大型复杂机械结构高速列车车体侧墙为对象,建立多工况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解析车体强度、刚度对侧墙结构不同区域型材厚度敏感性;对比分析Pareto解集,在侧墙质量减少0.96%的前提下,弯曲和扭转刚度分别增加了7.51%、5.39%,最大应力减少了12.18%。同时,相较于NSGA-II算法,NSGA-III算法可为车体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更多符合期望的优化解集。
  • 陈清华, 杨云帆, 閤鑫, 凌亮, 王开云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34-341.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34
    摘要 ( 41 ) PDF全文 ( 38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铁列车在轮轨低黏着接触状态下车轮打滑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磁力作用的地铁列车防滑控制策略。基于车 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地铁列车-板式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非线性轮轨相互作用关系和磁轨增黏装置的防滑控制策略。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低黏着接触状态和牵引/制动工况下轮轨动态作用和防滑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黏着接触条件下车轮易发生打滑现象。采用基于电磁力作用的防滑控制策略可增加轮轨垂向力,进而增大轮轨蠕滑力,同时阻止车轮打滑现象;与传统的防滑控制策略相比,采用考虑基于电磁力作用的防滑控制策略时,在轮轨低黏着接触区段可提高地铁车轮的牵引/制动效率。
  • 高凯, 罗攀, 谢进, 胡林, 陈彬, 杜荣华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42-35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42
    摘要 ( 34 ) PDF全文 ( 8 )   可视化   收藏
    能量管理策略(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EMS)可优化不同场景下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HEV)的能量消耗,降低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优化的关键之一是汽车速度轮廓的预测:预测未来区间的速度轮廓,进而计算需求功率,优化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功率分配。因此提出一种融合驾驶行为和激光雷达数据的车辆速度轮廓智能预测方法,可应用于满足驾驶意愿的装备激光雷达的混合动力车辆能量优化。首先,构建一个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 GRU)网络的驾驶意图识别模型,以从车辆状态中识别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实时考虑驾驶员的驾驶需求。其次,在智能车辆和传统车辆混行的交通场景中,依赖于车辆通信的速度轮廓预测方法可能不可用,研究的交通流速度由车辆上配备的激光雷达估计。算法采用联合概率数据关联跟踪器和交互多模型方法,实时得到前方车辆相对本车的速度,无需道路、工况等先验知识。最后,融合驾驶意图和前方车辆相对本车的速度,预测未来1 s内驾驶员期望的速度曲线。试验结果表明,GRU模型训练的准确率在85%~95%,识别的准确率可达到88%,可有效的识别驾驶员的驾驶意图。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测速精度。预测的速度和实际速度的差距在较小范围内,可用于EMS中,进而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trategy, BMS)合理控制动力电池的能量输出提供依据。
  • 周素霞, 巴馨悦, 王君艳, 李光, 曲直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54-36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54
    摘要 ( 48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制动技术是影响列车提速的重要因素,制动盘散热能力是提高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重要参数。为了从结构上改善制动盘的散热能力,降低制动盘工作温度和热应力,结合仿生学,以鳞片为仿生原型,设计两种具有新结构的仿生制动盘。对比传统直辐板制动盘,使用流体仿真软件模拟不同制动盘内流场情况,进而采用热机耦合方法,计算300 km/h初速度一次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制动盘温度及热应力结果。结果表明,新型鳞片仿生制动盘能加速制动盘内空气流通,提高制动过程中的对流换热系数;并降低制动盘的工作温度以及热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热载荷对于制动盘的影响。
  • 杨泽坤, 李韶华, 王振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63-37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63
    摘要 ( 38 ) PDF全文 ( 28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协调分布式驱动智能驾驶车辆的轨迹跟踪精确性和稳定性,提高控制算法对车速扰动和路面附着系数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自适应能力,基于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quare rooting cubature Kalman filter,SRCKF)估计轮胎侧向力以在线修正轮胎侧偏刚度,并基于T-S模糊变权重的MPC控制策略以实现轨迹跟踪控制。针对分布式驱动智能车全轮独立可控的特点,以前轮转角和各轮纵向驱动力为控制变量,以实时横向误差和横摆角误差为模糊输入,通过T-S模糊控制在线优化MPC目标函数权重,协调权重矩阵对轨迹跟踪精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和试验数据,验证所提控制策略在多种工况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MPC控制,所提出的自适应变参数MPC(Adaptive variable parameter MPC,AMPC)对80~120 km/h双移线湿滑路面、对接路面工况均有良好的跟踪效果,可有效提高轨迹跟踪精度,并能够协调控制跟踪精确性和稳定性,减少控制输出量的波动。
  • 交叉与前沿
  • 蔡腾飞, 潘岩, 王啸林, 马飞, 祝启恒, 韩健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78-38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78
    摘要 ( 36 ) PDF全文 ( 89 )   可视化   收藏
    自振空化射流冲蚀模式是射流作业的最直观特征,但其演化机制尚不完全清晰,限制了模式的主动调控及射流高效应用。首先基于自振空化射流冲蚀试验,探明冲蚀模式随空化数和靶距的演变规律,通过高速摄像手段获取不同冲蚀模式下空泡云瞬时形态特征,采用正交模态分解得到空泡溃灭的统计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瞬态大涡模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方法,获得典型冲蚀模态下流体动力学特性,深入探究并揭示冲蚀模式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化数下随靶距变化,射流冲蚀特征呈现出3种典型冲蚀模式A、B、C,其中冲蚀模式A由冲蚀环1和较大冲蚀环2组成,冲蚀模式B仅包含冲蚀环1,冲蚀模式C主要由冲蚀环1及较小冲蚀环3组成;三种冲蚀模式中,均存在冲蚀环1,其能量最强,为主环,而不同冲蚀模式之间的转换方式与空化数有关。三种冲蚀模式形成机制如下:靶距较短时,冲蚀模式A中冲蚀环1由空化射流剪切生成的主空泡云溃灭空蚀而成,冲蚀环2由壁面涡环产生的次生空泡云溃灭造成;靶距较长时,冲蚀模式B仅包含冲蚀环1,该冲蚀模式下射流空蚀能力较强;特定空化数及靶距下,冲蚀模式C中冲蚀环1及冲蚀环3,分别由空化射流的主云团与次云团交替脱落后,依次撞击靶物产生。
  • 刘常海, 赵志学, 胡敏, 燕浩, 杨庆俊, 包钢, 曾亿山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86-39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86
    摘要 ( 35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液压式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运行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的液压式波浪能提能系统。以筏式波浪能转换装置为例,建立浮子水动力模型和非线性液压提能系统数学模型,结合实际海域波浪的特点,在不规则波下对其动力响应进行研究,探究不规则波浪参数和液压提能系统参数对装置捕获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负载口独立的液压式波浪能提能系统,可较大程度地提高装置的捕获性能;在同一峰值波浪周期下,有义波高越大装置的捕获宽度比越大;在同一有义波高下,随着峰值波浪周期的增大,捕获宽度比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液压缸活塞面积、液压缸铰接距离和发电机等效阻尼系数的增大,捕获宽度比增大;随着液压缸活塞杆面积与活塞面积比、液压马达排量的增大,捕获宽度比减小;高压蓄能器预充气压力对捕获宽度比几乎无影响,高压蓄能器初始体积越大,捕获宽度比略减小。
  • 张风利, 张荣荣, 罗秋丽, 张亚东, 李兵, 郭慧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6): 398-40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6.398
    摘要 ( 31 ) PDF全文 ( 10 )   可视化   收藏
    镂空扰流板开发不仅关注空气动力学风阻性能与污染物管理性能,也关注气动噪声低噪声性能的达成。在风阻性能和污染物管理性能较好工况下,开展镂空扰流板气动噪声特性研究。采用IDDES湍流模型进行镂空扰流板非定常仿真,得到非定常流场分布特性及测点的频谱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后风挡玻璃处存在主频为510 Hz,主频幅值为112.8 dBA的窄带噪声,且采用非定常气动噪声数值分析方法揭示了扰流板隔筋是导致卡门涡街脱落频率的主要部件。同时采用风洞试验方法验证了测点声压级频谱与仿真具有较好一致性。采用扰流板隔筋形状优化后,测点窄带主频消失、测点窄带主频幅值和总声压级分别降低39.7 dBA和27.1 dBA的最佳降噪效果。研究可为镂空扰流板低噪声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仿真手段,可有效快速地指导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