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71173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其他能场辅助加工
    王湃, 白翌帆, 赵文祥, 张毅博, 刘志兵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434-444.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434
    短电弧铣削加工技术因低加工应力、低成本、高加工效率而被应用在镍基高温合金加工中。针对短电弧辅助精密铣削加工表面完整性演化规律不明的问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等检测手段分析了重铸层的组织特性,开展正交铣削试验研究了精密铣削工艺参数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以及重铸层导致的铣削表面差异,探究了短电弧辅助精密铣削表面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高温合金晶体在高温下破坏重组导致其组织变化形成重铸层,硬度降低34%,脆性增强;相同参数下短电弧辅助铣削表面表现出更高的粗糙度值(Ra=0.76 μm)、更高的表面硬化率(47.8%)与更大的残余拉应力值(沿进给方向(X向)为241.5 MPa,垂直进给方向(Y向)为78 MPa)。加工表面硬化的主要机制是位错强化,通过引入核心平均取向差参数建立的显微硬度预测模型进一步拓展了表面完整性与晶体学特征的关系。
  • 其他能场辅助加工
    韩建超, 张孟非, 王斌, 国生辉, 贾燚, 王涛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421-43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421
    脉冲电流激发的电致塑性效应能够显著提高钛合金的成形能力,而电塑性效应是融合“电-热-结构”多物理场综合作用的结果,构建电辅助有限元模型对于分析其塑性变形行为及优化成形工艺参数具有重要意义。以Ti-6Al-4V合金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电流密度、温度及应变速率下的电辅助拉伸试验;基于Johnson-Cook模型建立一个考虑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的本构模型,其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5,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基于此模型对电脉冲辅助拉伸过程中物理场进行有限元分析,当电流密度为4.19 A/mm2时,随着试样拉伸至颈缩,电流密度相较于初始值升高21.96%,导致标距段内温度梯度明显增大,温差由68.69℃增至95.52℃,与同温度350℃高温试验相比,在应变场上表现为整体均匀程度降低,由于非热效应的作用峰值应力降低了49 MPa,模型预测的应力-应变结果与试验数据相比呈现较高的拟合精度,为进一步研究电辅助成形工艺及电致塑性机理提供了理论方法。
  • 其他能场辅助加工
    何喆, 黄新春, 宋艺辉, 史耀耀, 张兆顷, 史恺宁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410-42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410
    DD6单晶高温合金因具备优异的耐高温性和抗蠕变性,是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重要材料。喷丸是高温合金表面强化的重要工艺,可有效去除加工刀痕,提高材料表层组织硬度,改善材料疲劳性能。为改善DD6磨削、喷丸强化后的表面完整性状态,提高工件服役性能,通过温度载荷影响实验研究,探究服役温度对DD6磨削、喷丸表面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温度升高,因表面材料产生重熔现象,导致表面形貌一致性下降,表面粗糙度增大,表层微观组织再结晶层变厚,其中表面形貌和微观组织变化受温度影响较为显著,且在喷丸强化后更为明显。采用SEM分析和EDS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表面形貌和粗糙度的因素主要为表面氧化现象和表层组织再结晶现象。通过分析发现表面氧化会造成表面元素流失,而表层微观组织再结晶会产生再结晶晶界,导致表层材料改性。故在加工时应考虑温度对材料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合理控制磨削、喷丸工艺参数,降低微观组织损伤。研究成果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抗疲劳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 特种加工
    魏荣, 徐默然, 李常平, 李树健, 李鹏南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93-409.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93
    钛合金的高质高效切削一直是机械加工领域的难题。虽然有各种热场辅助高效精密加工方法,但缺乏对其力学行为和切削温度等多能场耦合的理论研究,导致难以合理高效地调控优化工艺。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热-力耦合的电火花辅助铣削(EDAM)多能场模型进行了调控优化研究,以提高钛合金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首先,确定了以电容、转速和电极宽度角为优化变量;然后,建立了热-力耦合的EDAM放电辅助温度和切削力模型;同时,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法分析了优化变量对EDAM加工特性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参数组合;最终,一系列钛合金EDAM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优化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理论模型对EDAM加工过程中的多能场的调控优化,EDAM的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比传统铣削(CM)降低了52.7%和80%。
  • 特种加工
    陈钊杰, 谢晋, 刘军汉, 熊长新, 李迪帆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83-39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83
    单晶碳化硅作为半导体材料,其被加工表面及亚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磁、光等工作性能,但在高精度的机械加工中,纳米切深的不可控和高速主轴转动的刀具端跳会产生不稳定的切削力,导致表面微毛刺和改性层以及亚表面残余应力和损伤。因此,在单晶碳化硅的金刚石磨削中,利用砂轮与工件间的脉冲放电驱动游离磨料流动,抵消机械作用对其表面及亚表面的影响,探究机械加工、磨料流抛光和热化学去除的复合加工对表面完整性的作用机制。首先建立复合加工表面成型与脉冲放电和流体动压的关系模型,然后分析脉冲放电对材料去除率以及磨粒损耗率的影响,最后讨论去毛刺效果、表面残余应力及亚表面损伤等。结果表明:在固结磨粒切削与轮廓复制过程中工件与磨粒界面形成了复合加工链,脉冲放电可驱动游离磨粒并对表面进行热化学改性,游离磨粒获得去除力去消除表面二氧化硅并重新暴露出Si-C键。降低脉冲放电能量和流体动压会促进脆性破坏转变为高表面质量的塑性去除。即使较大切深和较大主轴端跳产生的机械振动,脉冲放电驱动的热化学改性及游离磨粒抛光与金刚石磨削复合可以将残余压应力、表面微毛刺和亚表面损伤层厚度分别减少93%、73%和50%。关键词:亚表面损伤;残余应力;单晶碳化硅;脉冲放电;磨料流加工
  • 特种加工
    岳晓明, 臧烁, 赵永华, 刘为东, 尹瀛月, 张勤河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74-38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74
    传统加工方法在难加工材料超大深径比小孔加工时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电火花加工依然是难加工材料深小孔加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存在加工表面质量差等问题。电解加工具有加工表面质量高等优点,但在深小孔加工效率和精度上不及电火花加工,因此将上述两种方法复合是实现深小孔高效高质高精加工最有效的方法。将低浓度盐酸工作液应用于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超大深径比小孔,实验表明低浓度盐酸工作液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均优于传统中性工作液。为了提高超大深径比小孔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提出工具电极结构化绝缘方法,通过工艺参数实验优化实现了超大深径比小孔(深径比>50:1)的高质高精加工,本方法在难加工材料高品质超大深径比小孔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特种加工
    董晓星, 诸铁宇, 鲁聪达, 金明生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64-37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64
    在电流变液体特性基础上,开发一种球柱状电流变抛光工具,研究加工工件表面形貌演化机理。基于Preston方程和赫兹弹性接触摩擦理论,建立球柱状电流变工具的材料去除深度模型与工件表面轮廓演化模型。定点加工实验显示,工件表面轮廓线与理论预测下的轮廓线相近,换算成深度材料去除速率,最大偏差值为55 nm/min。行进加工实验显示,理论计算轮廓在宽度和深度方向上与实际加工区域的测量尺寸接近,表面粗糙度从加工前Ra 78 nm下降至加工后Ra 14 nm。抛光效率随电压或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且工件表面粗糙度的稳定值取决于磨粒粒径,越小粒径磨粒的切削刃越小,最终得到的表面粗糙度更低。随加工间距的增大,加工后工件轮廓逐渐由“ U”型向“ W”型转变,该转变过程受电压与转速参数影响,电压占主导地位,转速次之。本文通过对球柱状电流变加工表面形貌演化机理的分析,为电流变面型修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 微量润滑加工
    关集俱, 祝正兵, 徐正亚, 栾志强, 许雪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51-36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51
    磨削时,由于砂轮气流屏障的作用,磨削液难以渗入磨削区发挥作用,导致传统的磨削液强化浇注、微量润滑等方法难以实现理想的润滑、冷却效果。为此,提出利用分子内部填充硫化异丁烯(T321)的碳纳米管(CNTs)微囊(CNTs@T321)为添加剂,分别制备微囊砂轮和纳米流体磨削液,磨削时纳米微囊可直接将润滑剂释放至磨削区域起自润滑作用。首先,制备纳米微囊并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制备以纳米微囊为添加剂的砂轮和纳米流体,开展了微量润滑条件下磨削GCr15钢的实验,揭示纳米微囊释放T321并生成自润滑膜的机制。结果表明,与传统砂轮及其磨削工艺比,微囊砂轮在纳米流体磨削条件下的磨削力、磨削温度、表面粗糙度值分别降低41%、37%、17%,而磨削比提高23%。磨削时,砂轮中的微囊可首先释放T321产生自润滑作用,纳米流体的介入进一步强化了磨削区的润滑和冷却作用,这种双重润滑增效机制提高了整个工艺系统的磨削性能。
  • 微量润滑加工
    王帅帅, 段振景, 刘吉宇, 李育恒, 王梓恒, 周瑜阳, 刘新, 宋金龙, 孙晶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38-35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38
    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等优异性能,其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机械加工时易出现纤维撕裂、分层和脱粘等损伤,导致表面质量及使用性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冷等离子体射流中富含活性粒子且宏观温度较低,能有效调控材料特性且不会造成明显损伤。提出采用冷等离子体射流调控CFRP材料的表面浸润性及力学特性,结合微量润滑(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QL)冷却介质辅助微铣削CFRP,实现高质量、低损伤加工。首先通过亲水性改性试验研究射流对CFRP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发现射流能够在40 s内将CFRP表面接触角降低到10°以下,有效提高CFRP的浸润性。然后开展拉伸试验及单颗粒划痕试验研究射流对CFRP力学特性的影响,发现射流作用下CFRP的抗拉强度降低了约17%,同时促进了材料的脆性断裂。最后在不同冷却润滑条件下对CFRP开展微铣削试验,研究了冷等离子体射流及MQL冷却介质对材料切削加工性能的作用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干铣削,冷等离子体射流及MQL冷却介质的复合能场能作用下切削温度降低了28%,切削力降低了10%以上,表面粗糙度降低47%,有效减少已加工表面纤维脱粘、弯曲、撕裂等缺陷,在CFRP等复合材料的辅助加工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微量润滑加工
    崔歆, 李长河, 张彦彬, 杨敏, 周宗明, 刘波, 王春锦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323-33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323
    磨削是获得航空航天难加工材料高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不可或缺的方法,尤其是以大切削弧长为特点的高效率磨削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润滑剂在大切削弧长工件/磨粒界面牵引动力不足,导致浸润性能和冷却润滑缺失、工件表面完整性恶化。基于此,提出磁力牵引纳米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新工艺,但磁场作用下的磁性纳米润滑剂微界面浸润动力学尚不明确,磁场力赋能作用下的磨削力模型尚未建立。首先,揭示磨削区磁力牵引润滑剂输运动力学规律,建立磁场作用下的润滑剂浸润速度与流量模型。其次,提出基于截角六面体磨粒几何模型的砂轮建模方法,揭示单颗磨粒力学行为并建立切削力数学模型。最后,进行磁力牵引纳米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钛合金磨削力模型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磁力牵引纳米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新工艺能显著提升润滑剂浸润速度和流量,相比无磁场,磁场强度为5× 105 A/m时法向和切向磨削力分别降低31.8%和74.3%;磨削力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较好,切向和法向磨削力最小平均偏差分别为9.2%和5.7%。研究为磁力牵引纳米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提供理论依据,为难加工材料的大弧长磨削的高表面完整性要求提供技术支持。
  • 微量润滑加工
    王晓铭, 李长河, 杨敏, 张彦彬, 刘明政, 高腾, 崔歆, 王大中, 曹华军, 陈云, 刘波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86-32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86
    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替代矿物型润滑介质的绿色微量润滑剂,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与关注焦点。然而,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加工物理学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难以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精准指导与选用原则。为解决上述需求与技术问题,综述了纳米生物润滑剂组分及物理特性,揭示了纳米增强相、基础流体、添加剂对加工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纳米增强相在纳米生物润滑剂中的动力学行为与分散机制。其次,揭示了多能场雾化机制、切/磨削区流场分布及微液滴浸润动力学行为,发明了微量润滑新型供给与雾化装置。进一步地,分析了切/磨削加工材料去除热物理机制,研究了先进的多场赋能热损伤抑制策略,构建了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加工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纳米生物润滑剂在热源抑制与热耗散特性调控方面效果显著,多场赋能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可作为浇注式加工的替代工艺,采用断续有序的凹槽织构砂轮辅助质量分数为2.5%的MWCNTs-棕榈油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单晶镍基高温合金DD5,与传统的浇注式磨削工艺相比,磨削力可降低12%,磨削温度可降低9%,表面粗糙度值可降低6%。展望了纳米生物润滑剂发展路线图,为工业界与学术界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
  • 激光辅助加工
    邱文哲, 张臻, 王鹏, 刘邓华, 魏世川, 张国军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73-28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73
    电火花线切割(WEDM)加工金属薄壁过程中产生的热变形现象几乎无法避免,制约了WEDM在薄壁类零件精密加工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激光浸液诱导冲击调控WEDM加工金属薄壁热弯曲变形的新工艺,以获得低/无变形薄壁件。对不同线切割参数加工的In718与TC4金属薄壁热变形量进行标定,获得热弯曲量与工艺参数间的规律。薄壁热弯受脉冲时间影响最为明显,脉冲间隙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基于激光冲击仿真与实验结果选取合适的激光参数对薄壁区域进行冲击加工,能够有效恢复薄壁热变形。针对不同厚度的In718与TC4薄壁,均能使用激光浸液诱导冲击对热弯曲变形量进行调控,当激光能量为80 mJ,光斑间距(x-y)为0.5~ 0.5 mm,冲击次数为1时,调控效果最好。调控后的所有薄壁翘曲度最低仅1.4 μm,热变形最高可减少98.35%。对加工后的薄壁表面完整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新工艺在调控薄壁变形的同时,薄壁表面硬度提高了20%以上,降低表面粗糙度与重铸层厚度,此外还能一定程度改善薄壁表面裂纹。
  • 激光辅助加工
    江安娜, 言兰, 王宁昌, 姜峰, 李卓, 温秋玲, 卢希钊, 黄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54-272.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54
    能量场辅助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基于传统的激光加工技术,通过引入热场、电场、磁场、化学场等能场进行创新,提高激光加工过程的可控性,不仅实现了透明硬脆材料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高精度制造,也有利于满足超精密制造的高质量、低损伤要求。从热场、磁场、电场、化学场分别具体阐述了不同的能量场辅助对激光加工技术的影响,通过分析激光机理和能量场辅助机理总结热场、电场、磁场和化学场对激光加工中的热能、光能、动能和表面能的影响原理,并介绍了能量场辅助激光加工的设备及工艺方法,最后总结能量场辅助激光加工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发展多能场复合辅助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加工技术奠定基础。
  • 激光辅助加工
    肖贵坚, 刘振扬, 贺毅, 刘岗, 邓忠才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41-253.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41
    激光辅助CBN砂带磨削工艺结合了激光对材料的软化改性以及砂带磨削的高效材料去除和高表面完整性,可以实现对高强韧TC4钛合金的低损伤高性能加工。通过激光辅助CBN砂带磨削TC4钛合金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对磨削力、材料去除行为和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激光功率可以提高材料软化改性程度,降低磨削力及其波动振幅,激光功率最大时法向磨削力降低57.2%,切向磨削力降低68.7%;随着材料软化程度的提高,材料去除行为发生了从韧性去除向塑性去除的转变,表面的韧性撕裂和磨削损伤减弱,表面质量、表面一致性和表面残余压应力提高,激光功率最大时表面粗糙度达Ra 1.23 μm,表面残余压应力达94.6 MPa;激光辅助CBN砂带磨削表面渗入了大量的N和O元素,表面的Ti元素以TiN和TiO2和金属Ti三种状态存在,引入的N和O元素将提高表面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希望本研究能为激光辅助加工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去除行为及表面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
  • 激光辅助加工
    郝明武, 姚鹏, 周嘉斌, 黎月明, 梁士通, 褚东凯, 黄传真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29-240.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29
    青铜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因为其优异的磨削性能和较强的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硬脆材料的磨削。为改善砂轮的磨削性能,本研究提出了青铜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皮秒激光修整研究,对粗粒度(100#)的青铜结合剂金刚石砂轮进行了激光切向整形。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了脉宽为10 ps的激光烧蚀去除青铜结合剂及金刚石磨粒的功率密度阈值。研究了激光功率密度、激光扫描速度、砂轮转速和偏置距离对激光修整质量的影响,通过修整后砂轮表面粗糙度、磨粒突出高度和磨粒后角角度评价砂轮修整效果。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密度I40W=2.60×1011 W/cm2、激光扫描速度v=360 mm/min、砂轮转速n=9 000 r/min、激光偏置距离a=0.5 mm时,可以获得表面粗糙度较低、磨粒形态更好的金刚石砂轮表面。本研究采用的超快脉冲激光具有极高的峰值功率和极短的脉冲宽度,几乎可以对任何材料进行加工,且具有热效应小和加工精度高等独特优势,有望实现更高精度的砂轮修整。
  • 激光辅助加工
    刘鑫, 张俊, 徐斌斌, 刘弘光, 赵万华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18-22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18
    激光辅助加工(Laser-assisted machining,LAM)通过激光热源对工件待切削区域进行预热,提高难加工材料可加工性,从而在减小切削力的同时提高加工效率。其中,激光加载下的预热温度场控制是LAM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通过对实际激光器输出光束质量的定量与定式表征,构建移动激光热源加载下的温度场解析求解式,并以激光辅助面铣下切削区域温度场均布为目标,提出激光扫描预热温度场均衡控制方法。依据激光扫描预热方法,搭建温度场测试实验台,通过表面与内部测温验证激光预热温度场求解的准确性。进而开展预热温度场优化前后的激光辅助铣削加工与传统铣削加工,对比三种工况下的铣削力特征与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温度场均衡控制下可有效降低铣削力10%以上,降低表面粗糙度30%,且能进一步提升已加工表面质量。综上所述,提出的激光预热温度场正向调控方法可有效调控激光热影响区温度,并为激光参数主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在难加工材料的激光辅助加工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 设计与应用
    张青鹏, 张童玉, 单莹, 宋光明, 路文强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215-2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30
    摘要 (21) PDF全文 (59)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某电子产品的振动特性,设计了一个电子产品的转接工装。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对工装进行模型设计,通过ANSYS对工装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采用模态和谐响应分析的方法对工装进行振动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对工装进行优化设计。并用试验的方法验证仿真结果的有效性,解析了振动工装设计的关键问题,为今后相关的工装设计提供了指导意义。

  • 设计与应用
    徐昌军, 曹雏清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209-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9

    针对自动化叶轮焊接线中叶片自动化上料的需求,对水泵叶片的二维视觉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叶片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几何轮廓限制和轮廓上相关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分析,实现了对平面上叶片的正反面、前后端、位置和姿态的确定;为避免抓件时夹爪与周围叶片的干涉问题,对识别出的叶片进行了可抓性的检测。然后结合SCARA机器人、振动平台、上料振动盘和视觉系统,搭建了水泵叶片的自动化上料系统,对叶片的上料速度和成功率进行了测试,能够满足工业现场生产需求。

  • 激光辅助加工
    李晗, 章程, 陈杰, 安庆龙, 陈明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06-217.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206
    现代航空部件对材料的耐高温性、高强度和轻量化提出了更高要求。SiCf/Si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但其高脆性和各向异性使其高性能制造面临挑战。通过激光烧蚀预实验,掌握了SiCf/SiC复合材料激光烧蚀产物的物相组成和烧蚀机理,探究了激光参数对烧蚀性质的影响规律。通过常规铣削和激光烧蚀辅助铣削的对比实验,分析了常规铣削、部分烧蚀-铣削和完全烧蚀-铣削三种不同加工策略的材料去除机理,探究了烧蚀层占比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激光烧蚀产物主要由3C-SiC和非晶态SiO2组成。常规铣削加工中,纤维发生宏观脆性断裂,已加工表面存在多处裂纹、凹坑等加工缺陷。部分烧蚀-铣削中,纤维断裂以微观脆性断裂为主,少部分位置发生了纤维拔出和宏观脆性断裂。完全烧蚀-铣削加工中,纤维发生了微观脆性断裂,基体发生鳞状破碎。激光烧蚀辅助铣削加工质量优于常规铣削,部分烧蚀-铣削和完全烧蚀-铣削的表面粗糙度基本相同。低烧蚀层占比和高烧蚀层占比下进行铣削加工切削力差距较小。低烧蚀层占比的铣削加工中,纤维以微观-宏观脆性断裂为主;高烧蚀层占比的铣削加工中,大部分纤维发生了微观脆性断裂。综上所述,部分烧蚀-铣削和低烧蚀层占比是较优的加工方案。
  • 设计与应用
    李文鹏, 康绍鹏, 曹伟长, 潘艳飞, 周祺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204-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8

    超长复杂的光伏支撑架,往往采用人工焊接的方式,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证,给企业的发展和自动化转型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提高焊接效率,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焊接工作站。首先,确定了焊接工作站的总体方案;其次,设计了焊接工作站的控制系统,重点设计了焊缝识别控制系统;最后,根据工件焊接特性,确定焊接参数,进行焊接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焊接工作站能够满足光伏支撑架的焊接要求,效率提高69%,可为钢结构类的机器人自动焊接工作站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设计与应用
    梁凤啸, 张旭东, 秦林, 唐宾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199-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7

    利用熔融的高炉渣生产矿棉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实现钢铁产业循环经济高效发展。针对矿棉生产过程中熔渣和冷料添加引起核心工艺参数流量突变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一套高温熔渣闸板开度控制系统。使用工业相机采集闸板阀画面,通过RGB通道分解以及高斯滤波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再采用阈值分割对熔渣进行特征提取,完成闸板开度的检测;通过添加心跳信号的方式,确保上位机与PLC之间通讯的可靠性;PLC对比闸板开度检测值和设定值,控制液压系统调节闸板开度,从而稳定了流量。研究及应用表明:系统实时检测闸板开度,实现闸板的闭环控制,增加了熔渣流量的稳定性,提升了产品质量。该研究为炼铁厂熔融炉渣再利用中精确控制熔渣流量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智能化方案。

  • 设计与应用
    赵艳领, 胡永康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194-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6
    摘要 (10) PDF全文 (122)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智能工厂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实时控制一体化应用的需求与难题,设计组态-运行模式的低耦合感知计算控制一体化体系架构,研究不同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等底层软件平台的透明运行机制,提出面向实时与非实时的智能与控制融合方法,为感知计算控制一体化组态编程软件研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对于智能工业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 激光辅助加工
    李继成, 陈广俊, 许金凯, 于化东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189-205.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189
    C/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耐磨损、耐高温等优异的机械与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电子等领域。但因其特殊的组织结构与材料特性,在加工中极易产生纤维拔出、剥落、微裂纹扩展、破碎等损伤或缺陷,直接导致加工难度大、刀具磨损快、加工精度低、表面质量差,严重制约了高端装备的性能。开展C/SiC复合材料激光超声复合微切削(L-UHM)材料损伤机理与表面质量研究,分析激光超声双能场作用下C/SiC复合材料的失效机制。基于正交切削模型建立常规加工(CM)、激光辅助加工(LAM)和L-UHM微观切削模型,揭示CM、LAM和L-UHM中三种典型纤维方向下纤维相与SiC基体相的去除机制,评价不同纤维方向下微观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激光超声复合微切削可显著降低纤维断裂能,抑制纤维弯曲,缩小SiC基体破碎面积,大幅提升加工表面质量。相比CM和LAM,L-UHM可明显抑制纤维开裂、基体破碎及基体裂纹扩展,纤维断口更加平整规则。此外,在L-UHM中顺纤维方向表面质量较LAM提高了10.1%,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设计与应用
    周红宇, 刘津圻, 张学敏, 廖越霄, 张三强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184-1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5
    摘要 (10) PDF全文 (63)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定制装备开发过程中,已有需求和新需求产生矛盾导致的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问题,利用可拓理论改进的公理化设计(Axiomatic Design,AD)-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指导定制装备设计。通过形式化的手段分析需求的可拓性,改进公理化设计中CAS-FRS映射无法适应需求进化的问题。利用AD模型的“Z字映射”完成定制装备功能域到物理域的转化。以关联度标准建立评价模型对定制装备设计参数相关性做量化分析,并代入DSM矩阵的转化过程中,利用系统聚类解得定制装备的模块划分方案。以激光清洗机设计实践为例,可拓理论可以有效应对需求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成功完成了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与试制验证。研究表明:以可拓理论改进的AD-DSM模型可以为响应需求进化、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设备试制成本提供有效的决策手段,为复杂定制装备设计的迭代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信息与管理
    王喆, 雷晓卫, 管鑫, 孙海鹏, 杜敏杰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179-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4

    在故障诊断领域,由于仿真系统是近似系统,输出的仿真数据存在真实度问题。在用于诊断模型训练的目标下,仿真系统输出故障状态数据能够多大程度包含故障特征,决定仿真数据的可用性与训练模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提出一种仿真真实度评估方法,先分析待评估数据中包含的数据特征,再采用关键算法节点,通过总体算法方案计算,得到可信度评价指标。仿真数据真实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评估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诊断模型输出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从而为故障诊断算法提供可靠的仿真数据结果。

  • 系统设计与研究
    刘理想, 祝俊, 张立杰, 王博
    液压与气动. 2024, 48(9): 179-18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9.022
    针对混动叉车频繁升降及起停制动造成能量损耗严重等问题,聚焦混动叉车势能回收与行车时双动力能源分配控制策略能效提升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混动叉车势能与制动能量联合回收系统设计。在传统混动叉车并联式混动系统基础上改进优化,运用前向建模思想搭建仿真模型。为实现精准控制液压缸位移,提出了一种模糊PID自适应控制系统;为优化混动叉车在行车时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工作效率并进行制动能量回收,基于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提出一种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最后基于JB/T 11988—2014制定多种工况,运用AMESim和Simulink进行多种工况下仿真对比试验,验证该方法有效性,实现能量回收效率提升,势能与制动能量联合回收效率最高可达56.86%。
  • 元件分析与优化
    何广, 许健, 付剑
    液压与气动. 2024, 48(9): 171-17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9.021
    调节阀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用于精确控制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应用于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调节系统的推力调节阀,为浮动阀座矩形窗口球阀,通过控制进入燃气发生器的甲烷及液氧流量来调节涡轮泵的功率,从而实现推力调节。首先对调节阀的流量特性进行理论建模。通过参数化分析调节阀阀座和阀芯的流通特性,提出了一种理论模型来预测阀的流量系数。采用CFD仿真和实验测定方法验证理论模型,并对比理论值、仿真值和测量值。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中等开度下的流量系数,但在极小和极大开度下存在偏差。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以提高模型在极端开度下的准确性。
  • 信息与管理
    唐力, 赵志宇, 张建文, 李标奇, 徐敏
    制造业自动化. 2024, 46(9): 170-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134.2024.09.023

    数据规模扩大与数据关系复杂化给数据聚类带来了挑战,现有方法性能已无法满足求解具备多视图、多类型关系的多维数据聚类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非负矩阵分解框架的流形学习方法,学习多维数据的准确低阶表示,该低阶表示可用于数据检索、分类和聚类等多种用途。还在非负矩阵分解框架中加入多样流形学习,利用不同数据类型数据点之间的距离信息来学习不同的流形以进行数据聚类。直接从输入数据矩阵中同时学习,而不是像现有聚类方法那样依靠重构一个大对称矩阵来求解多维数据聚类问题。对于新制定的目标函数,建立了一套更新规则,保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收敛性。进行了严格的实验来测试所提出方法在多维数据上的聚类性能,并将其与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更好地学习数据聚类结构,验证了其有效性。

  • 激光辅助加工
    温秋玲, 杨野, 黄辉, 黄国钦, 胡中伟, 陈金鸿, 汪晖, 吴贤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168-188. https://doi.org/10.3901/JME.2024.09.168
    玻璃、半导体、蓝宝石、陶瓷和硬质合金等硬脆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生物医疗、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光电显示、轨道交通、海洋等领域。但是其高硬度、大脆性、高耐磨性和耐腐蚀等特性也给它们的加工带来巨大挑战。目前,机械加工、离子束加工、化学蚀刻、激光加工等方式是加工硬脆性材料的主要方法。但是这些加工方式依然存在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不可兼得的瓶颈问题。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将激光加工和其他加工方式结合起来的复合加工方法,旨在实现硬脆性材料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加工。概述了主流的基于激光复合的硬脆材料加工方法,主要包括其他方式辅助激光加工、激光辅助其他方式加工、激光辅助激光加工;重点阐述了这些激光复合加工技术的加工原理、研究现状和加工效果;总结了不同激光复合加工方法的优势、局限性和应用场景,最后对激光复合加工硬脆性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 系统设计与研究
    刘乐凯, 葛磊, 夏连鹏, 权龙, 王君
    液压与气动. 2024, 48(9): 163-17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9.020
    闭式泵控系统驱动非对称液压缸时,需要增加复杂的大流量补偿回路来补偿非对称缸两腔面积差引起的非对称流量。挖掘机作业负载力较小时,补油腔和控制腔频繁切换,补油阀开启状态不稳定,难以实时匹配大流量的油液补偿。同时大流量油液频繁流动造成速度和压力波动,产生液压冲击,影响系统的平稳性。提出非对称泵控非对称液压缸系统方案,利用非对称泵自身结构匹配非对称流量。以典型四象限工况执行器斗杆为对象,构建非对称泵控和对称泵控斗杆挖掘机仿真模型,对比研究运行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无需大流量补偿即可平衡非对称流量,消除了速度和压力波动,且发现四象限工况切换和速度、压力波动的产生是不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