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28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张莉, 王龙, 崔国强, 肖伯乐, 刘江, 张强
    流体机械. 2019, 47(2): 1-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1
    摘要 ( 187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翼型导流板对某三代核电机组安全壳冷却机组风机盘管进风均匀性的改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盘管迎风面安装与竖直方向成一定夹角导流板的改进方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其流场,依据GB/T14294-2008定量分析了改进方案对盘管迎风面进风均匀性的改善,筛选出了满足国标要求的改进方案。对筛选出的改进方案在原风机盘管上进行了实施,并对改进方案实施后风机盘管的迎风面进风均匀性进行了测量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风机盘管迎风面安装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的导流板可以提高风机盘管迎风面上的断面风速均匀度对于文中的研究对象,在风机盘管迎风侧安装与竖直方向30°夹角的导流板后,风机盘管迎风面上的断面风速均匀度为86%,满足国标要求。
  • 刘宏钢, 杨兴华, 刘培坤, 张悦刊, 张瑞, 王云鹏
    流体机械. 2019, 47(2): 6-1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2
    摘要 ( 191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旋流器的磨损一直是制约其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深入探讨旋流器内壁的磨损现象,本文通过FLUENT软件,采用DPM Erosion冲蚀磨损模型对旋流器内部壁面磨损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加以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旋流器顶板处,颗粒对壁面的磨损在周向较为均匀;在入口环形空间处,撞击磨损为颗粒对壁面的主要磨损形式,方位角30°~60°之间是磨损最严重的部位;旋流器柱段部位磨损程度最轻,颗粒对壁面的磨损分布呈螺旋带状,主要表现冲刷磨损,磨损率在方位角80°~150°时达到最大值;在锥段处,磨损率沿轴向向下逐渐增大,到达底流口时,磨损率达到最大值。
  • 江华生, 刘杰, 王鹏, 季山
    流体机械. 2019, 47(2): 12-1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3
    摘要 ( 183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油封唇口结构参数对接触压力大小及分布的影响,以规格为φ35 mm×φ20mm×7 mm的内包骨架油封为对象,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模拟油封与轴的接触获得唇口接触压力;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原理,研究前唇角α、后唇角β、弹簧偏移量r、弹簧刚度k和过盈量δ等结构参数对唇口接触压力的影响。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唇口参数影响最大接触压力位置和径向力的主次顺序分别是:δ > β > α > k > rδ > k > r > β > α;并获得了唇口参数以最大接触压力位置接近0.7和最小径向力为目标的最优水平组合。
  • 设计计算
  • 陈世杰, 杨帆, 黄辉, 高慧
    流体机械. 2019, 47(2): 1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4
    摘要 ( 173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压力脉动是影响轴流泵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明确轴流泵装置叶片区压力脉动的变化规律,基于CFD软件对立式轴流泵装置全流道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获得了轴流泵装置叶轮和导叶体区域的压力脉动时域数据,分析了最优工况时各监测点压力脉动特性,以及3个特征监测点的压力脉动随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优工况时,叶轮进口压力脉动幅值从轮缘到轮毂逐渐减小;叶轮出口压力脉动幅值从轮缘到轮毂先减小后增大;导叶体出口处的压力脉动幅值从轮缘到轮毂先增大后减小。叶轮进口轮缘处压力脉动幅值随流量增大而减小;叶轮出口轮缘处压力脉动幅值随流量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导叶体出口轮缘处压力脉动幅值随流量增大而减小。小流量工况时各监测点的压力脉动主频幅值均大于最优工况和大流量工况。计算结果为分析轴流泵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参考。
  • 王海民, 刘欢, 孔祥帅
    流体机械. 2019, 47(2): 23-2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5
    摘要 ( 194 ) PDF全文 ( 13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偏心蝶板绕流尾部涡的脱落进行研究,根据全流场的流线图和涡量图,得出在不同工况下,Re为106~107量级时,蝶板尾部蒸汽的分离点位置相同,并且分离点与来流方向的夹角为106°。通过监测蝶板面升力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历程,得到4种不同工况下,蝶板尾部涡的脱落频率,随着进口蒸汽Re的增加,涡的脱落频率也随之增大。此外,针对截面为凸台形状的蝶板,得到在Re为106~107量级时,其特征参数斯特劳哈尔数为0.19~0.22。
  • 刘峰, 张宏, 宋扬
    流体机械. 2019, 47(2): 29-3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6
    摘要 ( 173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以液压支架反冲洗回液过滤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应用FLUENT软件模拟液固两相流对过滤器的冲蚀行为,将滤网和颗粒形状分别用多孔介质模型和DPM模型表征,分析过滤器内部流场分布规律,找出过滤器最易发生磨损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含固体颗粒的乳化液对反冲洗过滤器产生的冲蚀磨损,主要集中在控制单向阀和回液出口密封圈处,最大磨损率为1.4×10-6 kg/(m2·s)。研究方法对液压支架反冲洗过滤器故障的定性分析、预测和过滤器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刘建华, 王瑞, 王启伦
    流体机械. 2019, 47(2): 3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7
    摘要 ( 133 ) PDF全文 ( 19 )   可视化   收藏
    过滤器是整个过滤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针对常用过滤器存在的诸多缺陷,在分析了国内外许多过滤与分离设备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动压榨过滤器,经过4年来的工业运行,其运行效果良好,该设计方法可为自动过滤器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应用技术
  • 段静瑶, 肖俊峰, 高松, 李园园, 上官博, 蔡柳溪, 于飞龙
    流体机械. 2019, 47(2): 38-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8
    摘要 ( 124 ) PDF全文 ( 13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动叶间隙大小对轴流压气机近失速叶尖流动的影响,以一台高亚声速一级半压气机级为研究对象,在设计间隙、小间隙及2个大间隙下进行定常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设计间隙下压气机喘振裕度最大,随着间隙增大,裕度近似呈线性降低,失速形式由动叶吸力面分离引起的"叶尖失速"转变为"泄漏涡堵塞失速"。大间隙情况下,叶尖前缘附近发出的泄漏流形成松散的涡系结构,诱导中部及尾缘附近泄漏流共同形成回流及大量二次泄漏,堵塞转子通道进口,引起失速的发生。
  • 马希金, 崔生磊, 周贯五, 张亚琼, 张潮
    流体机械. 2019, 47(2): 45-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09
    摘要 ( 127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相泵空间导叶局部压力过大的现象,以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导叶为研究对象,设计工况下以多相泵的扬程和效率提升以及降低导叶局部压力为优化目标,在保证动叶和复合导叶设计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不同复合短导叶安放位置与多相泵的水力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效率最优的复合短导叶安放位置。计算结果表明:多相泵复合短导叶的安放位置对多相泵的内流场和多相泵的外特性有重要影响,随着复合短导叶安放位置从流道后置到前置时,存在使泵效率最高的最优安放位置;当复合短导叶位于流道中部时,能有效抑制气液分离情况,削弱复合导叶尾部叶顶处局部压力过大现象以及提高了多相泵的水力效率;随着短导叶从流道出口移动到流道进口时,存在于导叶背部的低速脱流区会前移,且脱流区面积会增大,加重流道的堵塞。揭示了短导叶安放位置与多相泵内流场和外特性的关系,为多相泵导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王文强, 彭旭东, 梁杨杨, 李纪云
    流体机械. 2019, 47(2): 51-5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0
    摘要 ( 128 ) PDF全文 ( 13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目前压力油封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油封的二维轴对称接触分析模型,采用田口方法,在中低压工况下研究了油封的几个关键设计参数对其接触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缩减油封腰长,增大腰厚,降低过盈量或增大大气侧夹角均可有效缩小接触宽度、提高密封区域稳定性;增大油封腰部厚度,降低过盈量,加大弹簧槽与唇口的距离,减小弹簧劲度系数皆能有效降低油封径向力、减小径向力的波动。通过合理设计油封唇部结构,可提高油封耐压性,使油封在压力场合中更稳定、可靠运行。
  • 李树勋, 康云星, 潘伟亮, 徐晓刚, 王伟波
    流体机械. 2019, 47(2): 58-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1
    摘要 ( 211 ) PDF全文 ( 19 )   可视化   收藏
    振动问题严重影响着压缩机管路系统的长周期安全运行。针对往复式压缩机管道振动问题,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振动剧烈的管路进行流体压力脉动计算与流固耦合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诱发管路振动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压力脉动频率和管道机械固有频率均落在了压缩机激振频率共振区内,增加防震管托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管道振动,经对比不同约束位置的模态分析结果,确定了最合理的约束位置。
  • 制冷空调
  • 崔云翔, 蔡颖玲
    流体机械. 2019, 47(2): 6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2
    摘要 ( 81 ) PDF全文 ( 13 )   可视化   收藏
    在上海地区完成了五种运行模式下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供暖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系统运行特性,确定并联模式下上海地区居住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较佳流量配比以及串联模式下的最佳串联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并联运行模式中蒸发器出口流体进入蓄热水箱和地埋管的比例为1:1时为较佳运行模式,此模式下平均系统COP和运行结束时平均土壤温降分别为2.19和3.01℃;串联模式1的系统运行特性优于串联模式2,运行周期内串联模式1的系统COP和运行结束时平均土壤温降分别为2.12和3.33℃。
  • 刘泽勤, 张艺, 李向阳
    流体机械. 2019, 47(2): 70-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3
    摘要 ( 71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CO2具有环保和独特的热力学优势,其用于家用热泵热水器领域已获得巨大的发展。为研究CO2热泵热水器系统运行特性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自行搭建了一台空气源CO2热泵热水器试验台开展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随着冷却水体积流量从48.94 L/h增加到75.2 L/h,空气源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制热量提升49%,制热系数比原来增加了0.7倍;随着室外环境温度从-3℃升高到13℃,空气源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制热量提升28%,制热系数比原来增加了1.5倍,室外环境温度对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影响较大。本文的试验研究结果为后续的CO2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系统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 李强林, 谷波, 曾炜杰
    流体机械. 2019, 47(2): 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4
    摘要 ( 73 ) PDF全文 ( 10 )   可视化   收藏
    以空调箱数字化设计选型软件为平台,以表冷器变工况分析为对象,在Visual Basic 6.0编译环境下,分别讨论了Matrix VB组件、MSChart控件和Picture Box控件在曲线图绘制方面的应用,针对变工况分析过程中数据量大、数据范围广、曲线图多的特点,分析了3种方式在曲线绘制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选用了Picture Box控件和Line()函数,采用了坐标变换的思想,实现了快速、动态、精确地绘制大量性能曲线。研究结果是对空调箱选型设计软件的完善,对提高空调箱设计开发效率和降低设计成本有重要意义。
  • 韩丽丽, 李智宝, 杨大海, 孙宝庆, 陈庆涛
    流体机械. 2019, 47(2): 8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5
    摘要 ( 155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并联双循环风冷冰箱的噪声问题,采用流场计算、噪声源分析及声比拟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风道系统的流场和声场特征,提出了导风圈匹配、防回流环设计、风道分风优化设计。试验验证,实现了冰箱整机噪声36.0 dB的静音目标。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冰箱静音设计的设计理论和噪声抑制机理,为双循环风冷冰箱的静音设计和声品质改善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
  • 石竹青, 薛桥生
    流体机械. 2019, 47(2): 85-88,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329.2019.02.016
    摘要 ( 804 ) PDF全文 ( 52 )   可视化   收藏
    AHRI 550/590和AHRI 551/591系列冷水机组测试标准已经从2011版本升级为2015版本(2016年2月发布),2017年9月又进行了一次修订。为了方便广大冷水机组制造商和相关工程师全面了解AHRI(美国空调供暖和制冷工业协会)关于冷水机组的认证和测试要求,本文对其标准更新内容和认证变化分别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