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25

  • 全选
    |
    综述
  • 吴玉程, 刘铭, 李玉磊, 刘家琴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1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92
    摘要 ( 413 ) PDF全文 ( 45 )   可视化   收藏
    锂硫电池是极具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比能金属锂二次电池。拥有独特4f轨道的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与催化等性质,研究发现将稀土化合物引入锂硫电池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制约锂硫电池发展的穿梭效应和锂枝晶问题并显著提升电池性能。本文全面综述了稀土化合物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隔膜和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及其解决锂硫电池关键问题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稀土化合物应用于锂硫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
  • 复合材料
  • 龙文元, 陈勤, 刘伟国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5-2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62
    摘要 ( 180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原位合成Al-K2TiF6-KBF4熔盐体系,通过熔体反应法成功制备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万能力学试验机及摩擦磨损试验等研究了高能超声时间对复合材料的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存在TiB2颗粒和少量Al3Ti颗粒,颗粒大小为1~2 μm,TB2颗粒的截面形貌接近于正六边形,且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超声时间为4 min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2 MPa和11.1%,比A356母合金分别提高了20.3%和126%,断裂模式也从准解理断裂转为韧性断裂,耐磨性也相对最好,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0.44,磨损量为-0.5 mg。
  • 叶超, 龙威, 周小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22-29.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69
    摘要 ( 237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lFeCrCoCu/ZL109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热膨胀仪以及拉伸实验等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热压温度下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热压温度为550℃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分别为326.4 MPa和157 HV0.01,比未进行热压处理的复合材料提高了93.5%和45.7%;当热压温度为600℃时,由于组织中出现了增强相颗粒破碎和偏聚的情况,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
  • 有色金属合金材料
  • 王武孝, 秦子禾, 刘董超, 雷晨, 刘健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30-35.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93
    摘要 ( 189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EDS能谱分析等研究了Mg-6Al-1Nd-1Gd合金固溶与时效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及在200℃和70 MPa条件下的高温压缩蠕变行为。结果表明:固溶+时效处理后Mg-6Al-1Nd-1Gd合金的β-Mg17Al12相几乎完全消失,金属间化合物为Al2RE (Nd、Gd)相,且在晶界产生偏聚。蠕变后,热处理后合金的金属间化合物有所增加,T4态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体积分数增加最多,高温蠕变抗力最好,蠕变量及稳态蠕变速率分别为1.8%及2.333×10-8 s-1,较铸态时的4.45%及5.817×10-8 s-1分别降低了59.6%和59.9%。
  • 费翔, 卢松鹤, 闫宏, 陈荣石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36-4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45
    摘要 ( 253 ) PDF全文 ( 2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冲击实验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Mg-5Y-3Nd-1Gd-0.4Zr镁合金U型缺口和无缺口试样的冲击韧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时效时间对于时效态样品冲击性能缺口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合金的冲击韧性最高,断口形貌具有韧脆混合断裂特征,而时效后合金的冲击韧性迅速降低,断口形貌呈现脆性断裂的特征。这是由于固溶处理后合金的组织为单相组织,晶粒间和晶粒内协调性好,而时效处理后组织中析出大量第二相,在冲击变形过程中这些第二相阻碍位错运动,导致材料强度提高而韧性迅速降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合金的室温缺口敏感性几乎不发生变化。当冲击温度提高到200℃时,缺口敏感性相对室温增加,这是由于存在缺口时,冲击过程几乎不发生塑性变形。提高实验温度,有缺口试样的冲击韧性增幅比无缺口试样的冲击韧性增幅要小的多,试样缺口敏感性也会增大。
  • 张耀华, 封林, 赵春叶, 苏昆朋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45-52.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68
    摘要 ( 158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Sn、Si和C元素掺杂对低Mn含量MnAl合金的相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n元素的掺杂比Si元素的掺杂更容易稳定磁性τ相。C、Sn和C、Si双元素均比单元素掺杂有利于稳定磁性相。随着Mn含量的增加,1100℃热处理后,MnAl合金相结构中出现少量高温ε相,后续再进行500℃热处理,ε相转变成磁性τ相。在Mn50Al47Sn3样品中得到了131.8 emu/g的最大饱和磁化强度,在Mn50Al46Si4C3样品中获得1.63 kOe的最大矫顽力。
  • 李志强, 王克鲁, 董洪波, 蔡增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53-59.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51
    摘要 ( 564 ) PDF全文 ( 33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时效处理对5A06铝合金压铸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温度升高,合金压铸件的抗拉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伸长率先降低后升高,最佳时效温度为240℃;在240℃时效过程中,合金压铸件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最佳时效工艺为240℃×4 h,此时合金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抗拉强度提高了10.43%,伸长率略微降低,其强化机理主要为时效过程中进一步析出的β(Al8Mg5)相的第二相强化。时效处理后合金压铸件的断裂方式依旧为准解理断裂。
  • 石向东, 卿培林, 何兵, 燕云程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60-6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50
    摘要 ( 207 ) PDF全文 ( 16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X-射线Schulz背反射法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电脉冲处理对纯铝冷轧带材的织构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电脉冲处理的纯铝冷轧带材织构与未经电脉冲处理有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经过电脉冲处理后,纯铝冷轧带材的晶粒得到细化,相对均匀的取向分布使各向同性程度提高,塑性变形相对均匀,各部位的塑性流动速度接近相同,其产生的剪切应力降低使冷轧带材织构的取向密度值降低。纯铝冷轧带材经过电脉冲处理后的应变硬化指数大于未经电脉冲处理的应变硬化指数,应变硬化指数越高,则冷轧带材的加工性能越好。
  • 邓桢桢, 郭世杰, 纪艳丽, 陈林, 李婷, 刘成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64-72.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41
    摘要 ( 216 ) PDF全文 ( 18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电导率性能试验、剥落腐蚀试验、晶间腐蚀试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研究了不同固溶工艺对轨道交通用6082合金板材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30~560℃固溶及180℃时效处理后,6082合金板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固溶温度升高而升高,而伸长率几乎保持不变。在530~560℃不同温度固溶处理的时效态6082板材的剥落腐蚀等级均为N级,显示出良好的耐剥落腐蚀性能,最大晶间腐蚀深度随着固溶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温度固溶处理后时效态6082合金板材的晶界处均没有沉淀物析出,晶界附近的无沉淀析出带(PFZ)越宽,最大晶间腐蚀深度越深。
  • 贵星卉, 孙大翔, 叶凌英, 赵丕植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73-79.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40
    摘要 ( 267 ) PDF全文 ( 18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常温拉伸实验、慢应变拉伸应力腐蚀实验、极化曲线测试及透射电镜等研究了不同时效工艺对2519A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2519A-T87合金相比,再时效时间为19 h的2519A-T9I7合金同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这是由于2519A-T9I7合金在T9I6态的基础上延长了再时效时间,使晶界析出相聚集球化,相间距增加,破坏了腐蚀通路,提高了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 朱堂葵, 杨伟, 吴宗锴, 刘灵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80-88.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57
    摘要 ( 202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阶梯铜模喷铸制备了不同内径的亚快速凝固K424合金,采用时效处理研究了原始非平衡组织状态对快冷合金γ'析出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铜模内径的降低可以减弱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偏析程度,缩短相变时间,抑制共晶相及析出相形成,有利于获得高固溶组织。经700℃时效30 min处理后,φ2合金由于形核驱动力高,临界形核半径小,相比φ6合金优先析出γ'相。当时效温度提高到800℃,低内径铜模基体中可形成均匀分布的析出相,同时形核密度得到显著提高。随时效时间延长,γ'相先快速长大随后缓慢生长,其中φ2合金由于γ'相过早析出导致其尺寸比相应的φ6合金更大。析出相析出可以有效增加合金的显微硬度,经800℃时效180 min后φ2合金硬度高达494 HV0.2,相比原始快冷合金提高13.8%。
  • 刘洋, 赵亚欢, 龚恒风, 王占伟, 廖业宏, 任啟森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89-9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269
    摘要 ( 219 ) PDF全文 ( 14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微量氧环境下400、800和1200℃不同温度保温300 s对Zr-1% Nb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热处理的合金相比,400℃热处理后Zr-1% Nb合金的力学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800℃热处理后,合金的塑性降低,压缩时外表面产生大量微裂纹;1200℃热处理后,压缩时合金出现了脆性断裂。热处理后合金样品的表面发生了氧化,氧化产物主要为ZrO2相。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Zr-1% Nb合金的氧化程度逐步加深,并且1200℃热处理后试样氧化层的厚度显著增加,内部出现大量裂纹。
  • 林鹏, 马党参, 孙立国, 迟宏宵, 周健, 王周田, 周文武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94-10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87
    摘要 ( 298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和和冷却方式对GH4698合金的组织、室温性能、高温性能及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30℃低温固溶,合金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尺寸;1030℃固溶+炉冷,γ'相初始尺寸偏大,屈服强度偏低,而1030℃固溶后空冷可以获得960 MPa室温屈服强度和750 MPa的750℃高温屈服强度,750℃高温断裂韧性达到13 kJ/m2;1100℃高温固溶,晶界碳化物包膜,且大中尺寸γ'相与小尺寸γ'相的质量比值高,导致屈服强度不足;相比航空件标准热处理制度,模具材料用GH4698合金采用1030℃×8 h/AC、1000℃×4 h/AC、760℃×16 h/AC+700℃×16 h/AC的热处理制度,可以获得750℃服役温度下最佳的屈服强度和足够的塑性,满足热模锻的使用要求。
  • 黑色金属合金材料
  • 宋明明, 陈烜, 张天宇, 潘治州, 袁岳东, 张云平, 陶庆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04-11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63
    摘要 ( 450 ) PDF全文 ( 31 )   可视化   收藏
    以20CrMnTi齿轮钢为模型,设计制备了不同碳含量及合金成分的试样,以10% NaCl水溶液与液氮作为淬火冷却介质。分析探讨了试样淬火后微观组织形貌与宏观硬度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冷却速度对其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 NaCl水溶液作为淬火介质时,低中碳试样的组织为典型板条马氏体,高碳试样微观组织中保留了大量残留奥氏体,硬度相对较低;液氮淬火过程中,高温区试样表面形成了氮气膜,传热缓慢,导致低碳试样淬火组织中出现少量铁素体组织,致使其硬度低于盐水淬火的全马氏体组织;然而,对于高碳及高Ni合金样品,高温区氮气膜的冷速已达到淬火临界冷速,且低温区的大过冷度进一步促进部分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宏观硬度表现为升高;低温区的液氮深冷作用导致细小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但粗大残留奥氏体转变较为困难。
  • 王要利, 宋克兴, 张彦敏, 韩文奎, 张帅帅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12-119.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44
    摘要 ( 228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真空熔炼法制备了不同钛含量的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利用洛氏硬度计、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研究了4Cr5MoSiV1Ti热作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钛含量的增加,4Cr5MoSiV1Ti热作模具钢的热稳定性和抗拉强度均先增加后降低。当钛添加量为0.13 mass%时,合金钢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强度及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回火后析出了尺寸约为50 nm的四边形TiC第二相;而当钛添加量为0.54 mass%时,三叉晶界处析出了尺寸为300 nm左右的不规则TiC粒子,这将对合金钢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 孙晓霞, 朱琳, 吴兴振, 郭胤, 李小鸿, 冯俊涛, 胡娟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20-12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513
    摘要 ( 409 ) PDF全文 ( 2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显微硬度仪等研究了正火+回火+调质热处理工艺对ZG34Cr2Ni2Mo低合金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火(870℃×3 h)+回火(600℃×5 h)+调质(淬火860℃×3 h+回火600℃×5 h)的热处理工艺有助于提高ZG34Cr2Ni2Mo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常温和400℃高温下,其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24%和16%;400℃高温下伸长率是原始铸态的2.25倍,硬度提高了8%;常温的断口形貌显示,断口由铸态时的韧窝断裂,经热处理后变为解理断裂。
  • 王若民, 段谟刚, 张健, 陈国宏, 陈学进, 缪春辉, 汤文明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25-13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47
    摘要 ( 192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以供货态和650℃(外管壁温度)服役18644 h的HR3C钢炉管为对象,采用实验及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获得HR3C钢管表面裂纹失稳扩展的临界尺寸,用于定量化评估服役HR3C钢管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供货态和服役态HR3C钢炉管室温及650℃时的KIC值分别为16.06、2.38 MPa·m1/2,以及7.92、1.21 MPa·m1/2。基于K-判据法,推算出供货态及在蒸气压力为5.72 MPa、650℃下服役18644 h的规格为φ60 mm×4 mm的HR3C钢管表面裂纹失稳扩展的临界尺寸分别为0.67、0.09 mm。最后,结合显微结构及断口分析,确定了服役态HR3C钢管临界裂纹尺寸减小及服役早期失效的原因。
  • 杨晓萱, 孙文伟, 赵亚军, 孙令仪, 王均亚, 毛向阳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35-14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72
    摘要 ( 266 ) PDF全文 ( 24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晶间腐蚀试验等研究了终锻温度对核电用316L奥氏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始锻温度为940℃,终锻温度为830℃时,试验钢的晶粒度为4.5~5级,比终锻温度860℃和890℃的样品分别高0.5级和1级。终锻温度为830℃的样品在室温下抗拉强度达到574 MPa,360℃高温下抗拉强度为446 MPa,室温下冲击吸收能量达到388 J。随着终锻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冲击吸收能量升高,室温及高温伸长率变化不显著。终锻温度在830~890℃范围内,试验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良好,终锻温度为860℃的试验钢耐晶间腐蚀性能最佳,再活化率最小。
  • 刘文斌, 梁宝珠, 黄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42-150.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82
    摘要 ( 262 ) PDF全文 ( 22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消除应力(SR)热处理对移动式容器WH590E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SR热处理对WH590E钢低温韧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R热处理后,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差异性变小,带状组织偏析带虽仍横向贯穿视场,但纵向宽度减小到10 μm以内,C、Si、Ni、P、V的偏析带也明显变窄,尤其是Mn的偏析聚集度下降明显;试验钢中的M/A岛逐渐分解,连续分布的珠光体带分散,且逐渐扁平化,珠光体团的数量减少,尺寸减小,周围的位错密度下降。SR热处理后钢的屈强比增大,这与珠光体量减少导致的抗拉强度下降和V等合金元素的析出强化致使屈服强度升高有关,SR热处理大幅提高试验钢的低温韧性主要是由于SR热处理降低了试验钢中的带状组织等级。试验范围内SR热处理的最佳工艺为600℃保温1 h。
  • 材料表面改性
  • 黄放, 康敏, 朱继平, 林尽染, 张银, Ndumia Joseph Ndiithi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51-16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74
    摘要 ( 268 ) PDF全文 ( 21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FeMnCrNi/Cr3C2涂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喷涂电压、喷涂电流和喷涂距离对涂层形貌及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涂层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显微硬度仪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研究了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备的FeMnCrNi/Cr3C2涂层的形貌及性能。结果表明:影响涂层性能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喷涂距离、喷涂电压、喷涂电流。最佳工艺参数为:喷涂电压31 V、喷涂电流240 A、喷涂距离200 mm。采用最佳工艺参数制备的涂层孔隙率为1.99%,显微硬度为719 HV0.1,是Q235钢的3.5倍,涂层的平均磨痕宽度、深度和截面积分别为281.95 μm、4.42 μm和564.81 μm2,相比Q235钢分别减小了60%、72%和89%,具有更优的耐磨性;涂层的主要磨损形式为磨粒磨损。
  • 魏敬鹏, 高巍, 程赵辉, 要玉宏, 金耀华, 陈建, 杨巍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62-167,18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61
    摘要 ( 293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在电解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焦磷酸铜对TC4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对微弧氧化层进行了粗糙度和显微硬度测试,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摩擦磨损测试分析了焦磷酸铜浓度对微弧氧化层微观结构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2 g/L焦磷酸铜后,微弧氧化层表面孔隙增大,数量增多,但随焦磷酸铜浓度的继续增加,微弧氧化层表面孔隙减小,数量减少。随着电解液中焦磷酸铜浓度的增加,微弧氧化层的厚度增加,硬度减小,摩擦系数曲线波动减小,其中电解液中加入2 g/L焦磷酸铜时微弧氧化层的摩擦系数最小,微弧氧化层的摩痕宽度随着电解液中焦磷酸铜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焦磷酸铜浓度为8 g/L时,由于铜元素的润滑作用,微弧氧化层的磨痕最轻微,磨痕宽度最窄。
  • 马晋芳, 刘宝胜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68-17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79
    摘要 ( 232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透射电镜(TEM)、光学显微镜(OM)、显微硬度计和微力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Al-Zn-Mg合金高能喷丸处理后的表层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高能喷丸处理后,在距离Al-Zn-Mg合金表面约20 μm深度范围内形成了随机取向的等轴纳米晶层,表面层的结构特征尺寸随层深的增大呈梯度变化,无明显界面;由于细晶强化作用和合金化层的形成,Al-Zn-Mg合金的表面硬度为基体的3倍以上,硬度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Al-Zn-Mg合金的整体屈服强度亦显著提高,且形变速率越大,屈服强度越高,这主要是由于变形过程中位错塞积强化、多晶体的细晶强化和加工硬化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 材料模拟计算
  • 夏洪均, 梁强, 李平, 李永亮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 42(3): 174-18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20-0342
    摘要 ( 194 ) PDF全文 ( 19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在变形温度为600~800℃和应变速率为0.01~10 s-1时对HAl61-4-3-1铝黄铜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对实验所获得真实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摩擦修正,并以修正后的应力应变数据构建了考虑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本构模型。其次,根据修正的应力应变数据构建了应变为0.3、0.6和0.9时HAl61-4-3-1合金的热加工图,并结合变形后微观组织确定了合金的失稳区和安全加工区域。结果表明:该合金在实验范围内的最佳工艺参数为:600~800℃&0.01~0.1 s-1,660~740℃&0.1~10 s-1和740~800℃&0.1~4 s-1,其变形机制主要为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