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25

  • 全选
    |
    复合材料
  • 刘勇, 耿昊, 李国辉, 田保红, 顾正彬, 张毅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6.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57
    摘要 ( 19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Al2O3/Cu和Cr30/Cu复合材料,采用熔渗法制备W80/Cu(-Al2O3)复合材料,观察其微观组织,测试其真空电击穿性能。结果表明:Al2O3/Cu和Cr30/Cu复合材料有较低的截流值,Cr30/Cu复合材料有较高的耐电压强度,且燃弧时间更加稳定;在W80/Cu复合材料中引入Al2O3强化粒子能提高其耐电压强度,降低截流值;Al2O3/Cu和Cr30/Cu复合材料电弧烧蚀区域均匀分散,而W/Cu复合材料电弧侵蚀集中,侵蚀坑较深,但能减弱熔融金属喷溅;Cr30/Cu复合材料抗真空电击穿性能最优。
  • 张胜利, 宋克兴, 国秀花, 冯江, 龙飞, 梁淑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7-1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64
    摘要 ( 188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分别制备了单一粒径TiB2颗粒和混杂粒径TiB2颗粒的TiB2/Cu复合材料,研究了TiB2颗粒混杂(2 μm+50 μm)增强对TiB2/Cu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B2颗粒总含量一定的条件下,与单一粒径TiB2颗粒增强TiB2/Cu复合材料相比,TiB2颗粒混杂增强TiB2/Cu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明显提高;当2 μm与50 μm TiB2颗粒混杂配比为1:2时,TiB2/Cu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硬度和导电率分别为69 HB和85.3%·IACS,相对于2 μm单一粒径TiB2颗粒增强TiB2/Cu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导电率分别提高了12.2%和4.8%;TiB2颗粒混杂粒径TiB2/Cu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来源于获得了均匀致密的微观组织,不同粒径TiB2颗粒在铜基体中更加弥散分布,使得混杂粒径的TiB2颗粒协同增强铜基体作用更加明显,综合性能明显提高。
  • 有色金属合金材料
  • 景然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4-19.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23
    摘要 ( 132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退火处理对TiZrAlV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锻造态TiZrAlV合金由α相、β相以及少量fcc相组成;退火处理后,合金发生α+β+fcc→α+β的相变过程,并且β相含量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加;TiZrAlV合金锻造态和退火态的微观组织特点为典型的网篮组织,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α相片层的厚度逐渐增大;锻造态TiZrAlV合金的屈服强度、最大抗拉强度、伸长率以及硬度分别为833、955 MPa、13.08%以及36.5 HRC;退火处理后合金的屈服强度得到提升,400℃退火的屈服强度为982 MPa,抗拉强度为1136 MPa,而伸长率和硬度变化不大;退火处理后合金的拉伸断口由大量大小不等的韧窝组成,呈现塑性断裂特征。
  • 陈旺, 孙洪吉, 龚伦军, 张德闯, 林建国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20-27.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53
    摘要 ( 14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冷轧变形量(40%、75%和95%)和退火温度(650、750和850℃)对亚稳β钛合金Ti-7.5Nb-4Mo-2Sn (原子分数,%)的显微组织、织构和超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轧变形量变形后,合金中出现了{111}<110>,{111}<112>和{001}<110>型冷轧织构,随变形量增大,冷轧织构强度有小幅度增加,其中以{111}<112>、{111}<110>型织构强度增幅度最大;经过650~850℃退火后,合金发生再结晶,并形成了再结晶织构,其中变形量为95%、650℃退火后,试样的组织由细小的等轴状β相构成,同时形成了较强的{112}<110>,{111}<112>再结晶织构,合金试样表现出较好的超弹性,其应变回复率71.5%;细小的等轴晶组织和{111}<112>再结晶织构,能提高合金的超弹性能。
  • 姬忠硕, 原菁骏, 张麦仓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28-37.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51
    摘要 ( 187 ) PDF全文 ( 1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锻造方式(三次单向镦拔和三次换向镦拔)试制的TC4钛合金棒材,在棒材1/4半径(1/4R)处和边缘(R)处取样,进行400℃高温拉伸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不同部位的组织特点及取向分布与拉伸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换向镦拔棒材的拉伸强度稍高于单向镦拔棒材,而塑性变化则相反,同一棒材的1/4R处和R处的400℃拉伸性能差别不大;TC4合金棒材400℃拉伸断口为韧性断裂,含有大量韧窝,在拉伸载荷下,TC4合金的变形机制为位错滑移、位错塞积和晶界滑动同时协调进行,α晶粒在位错滑移和晶界滑动的协调变形过程中发生转动及拉长;变形导致α晶粒取向差分布在10°、60°和90°的峰值消失,小角度晶界大量增多;{0001}面织构的分布与拉伸性能存在一定的规律:在{0001}极图中,对称织构连线与拉伸方向X的夹角θ值越接近45°时基面滑移越容易,而θ值越接近0°或90°时基面滑移越难;在400℃拉伸变形过程中,试样拉伸变形以基面和柱面滑移为主,其拉伸强度相对较低,而试样拉伸变形以锥面滑移为主,其拉伸强度相对较高。
  • 张杰, 李志辉, 黄树晖, 李锡武, 刘红伟, 张永安, 熊柏青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38-4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72
    摘要 ( 114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7085铝合金在变形温度为350~450℃,应变速率为0.001、0.01、0.1和1 s-1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借助光学显微镜(OM)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对变形后的试样进行组织分析,研究应变速率对7085铝合金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稳态流变应力随变形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真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加工硬化阶段、动态软化阶段和稳态阶段;再结晶晶粒呈链状分布在晶界处,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再结晶晶粒的尺寸和再结晶分数不断增大。
  • 曹军, 吴卫星, 张灿, 花涵, 徐旭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44-48.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01
    摘要 ( 205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强度测试仪及电阻电桥对Ag-4Pd合金线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性能与显微组织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热处理温度对Ag-4Pd合金线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Φ0.06 mm的Ag-4Pd合金线拉断力降低,伸长率增加,电阻值降低后趋于平稳;热处理温度为500℃时,合金线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此时米电阻为6.71 Ω,拉断力为51.17 g,伸长率为26.73%;其显微组织形态在400℃以下热处理时呈复合纤维状,再结晶温度为450℃;继续增加热处理温度至550℃,出现了晶粒以相互吞并方式长大的孪晶组织。
  • 王资兴, 郑丹丹, 王磊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49-56.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05
    摘要 ( 287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经标准热处理的真空感应+电渣重熔+真空自耗三联工艺冶炼IN718合金细晶φ250 mm棒材在650℃下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时效1000~5000 h后,晶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γ″相逐渐粗化,晶界δ相附近的γ″相贫化区逐渐加宽;时效4000 h时,晶内析出部分针状δ相;达5000 h时,在晶内析出魏氏体状δ相;经长期时效后合金室温和650℃拉伸性能变化不明显;合金持久寿命在时效2000 h内亦无明显变化,超过3000 h后,合金持久寿命则明显的降低,5000 h时合金持久寿命降低了近40%;添加的0.010% P元素,能显著降低Nb元素的扩散系数,从而降低强化相γ″相的长大速率,延缓γ″相向δ相转变,有效地抑制了长期时效后合金的拉伸和持久性能的衰减。
  • 黑色金属合金材料
  • 崔立英, 齐民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57-62.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26
    摘要 ( 25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熔体快淬法制备高铁含量的FeSiBPCu非晶合金,研究快速退火处理对其晶化行为和磁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透射电镜分别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与表征,利用磁滞曲线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和B-H测试仪等设备测试合金的软磁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化学组成为Fe85.3B10P3Si1Cu0.7的纳米晶软磁合金表现出优异的综合软磁性能,矫顽力为15 A/m,饱和磁极化强度为1.96 T,其经最佳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的微观组织为大小均匀的纳米晶,晶粒尺寸约为20 nm,只有单一的α-Fe相。
  • 王鹏, 李长荣, 刘然, 师帅, 李中元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63-67.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17
    摘要 ( 248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稀土元素Ce对钢中铜元素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元素极易在晶界处偏析,随着Ce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由最初的69.4 μm减小到13.7 μm,晶界数量增多,单位晶界上铜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减少量达到86.3%;理论计算与实验表明,稀土夹杂物Ce2O3和Ce2O2S均可以诱导钢中铜元素的非均质异质形核析出,改变铜元素在钢中的析出方式,使铜元素呈现均匀弥散化分布。
  • 杨玉芳, 杨正山, 王珺, 刘家骅, 崔君军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68-7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00
    摘要 ( 29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439板材在不同冷轧变形率下冷轧变形,然后将轧制态冷板在950~1050℃下进行退火,研究冷轧变形率对该材料退火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率的增加,晶粒尺寸变小;50%变形率条件下冷板最高伸长率为36%,80%变形率条件下最高伸长率可达40%;基于金相试验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不同变形率条件下的晶粒长大激活能,得出50%和80%冷轧变形率条件下再结晶晶粒长大激活能分别为60.19 kJ/mol和65.68 kJ/mol;采用晶粒尺寸与晶界迁移激活能间的定量关系来描述晶粒长大过程,最终建立了该合金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再结晶晶粒长大的动力学模型。
  • 肖茂果, 李东辉, 吕新杨, 李绍宏, 赵昆渝, 杨卯生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75-8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41
    摘要 ( 222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洛氏硬度计及透射电镜等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高温轴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回火后硬度较淬火后硬度有所增加,且在540℃回火时硬度达到最高值,当回火温度超过540℃后硬度逐渐下降;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大量M6C型碳化物析出强化是实验钢540℃回火后硬度达到峰值的根本原因;实验钢经1050℃淬火后有大量的残留奥氏体存在,残留奥氏体与马氏体基体的位向关系符合K-S关系。
  • 索忠源, 付立铭, 刘邦, 张志浩, 王毅坚, 单爱党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82-87.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25
    摘要 ( 135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对Cr25耐热钢进行1150℃×5 h扩散退火,570℃×5 h去应力退火两种退火工艺处理,并利用X射线(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分析合金在1100℃×100 h的氧化增重、氧化膜形貌、相组成及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高温扩散退火后,使原沿晶粒间连续分布的Cr23C6溶解,提高了铁素体基体的铬含量,并在晶内异位析出,从而使氧化速率由570℃去应力退火时的0.23 mg/(cm2·h)降至1150℃扩散退火时的0.12 mg/(cm2·h);同时使氧化膜结构由低温处理时的Cr2O3-Fe2O3-FeCr2O4 3层结构转变为高温处理时所形成的连续致密Cr2O3结构,提高了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 徐德超, 赵海峰, 李学涛, 范红妹, 滕华湘, 崔阳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88-9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09
    摘要 ( 265 ) PDF全文 ( 4 )   可视化   收藏
    对22MnB5热成形钢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室温拉伸检测等方法研究回火温度对22MnB5热成形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100~500℃)的升高,22MnB5热成形钢的抗拉强度逐渐降低,温度超过200℃后显著降低,屈服强度先略为降低(100℃)再略为升高(200℃)最后显著降低(超过200℃),总伸长率逐渐提高,板条马氏体发生回复和再结晶,板条间的小角度晶界减少,板条边界逐渐模糊,马氏体板条粗化明显;经200℃保温10 min回火后,大部分板条马氏体略有粗化,屈服强度较100℃保温10 min先降低后略为提高至1292 MPa,伸长率为6.2%,出现硬化效应,热成形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 谭起兵, 李焱, 张秀芳, 张玉忠, 韩萍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95-10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54
    摘要 ( 18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将中低碳合金钢经渗碳处理后在不同温度下回火,分析实验钢显微组织、碳化物形态、尺寸和分布特征,研究回火温度对实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200~300℃低温回火后,心部为条束状的贝氏体与粒状贝氏体交织分布,且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中碳化物的形态由长条状或椭球状转变为颗粒状,分布也更为均匀、弥散,铁素体基体被残留奥氏体薄膜分割获得更为细小的亚结构;由渗层表面至心部的维氏硬度梯度随回火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平缓,强度和洛氏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冲击性能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经过250℃回火后,实验钢的亚结构主要由宽度为0.2~0.4 μm、长度为0.7~1.2 μm的贝氏体亚片条构成,细小、弥散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明显改变了诱发裂纹萌生的临界断裂应力,在保证其抗拉强度达到1182 MPa的同时,冲击吸收能量也达到了157 J。
  • 蒲以松, 王宝奇, 宋孟超, 张连贵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02-107.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06
    摘要 ( 256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直径在120 mm以上的大直径磨球,设计一种高碳低合金锻造磨球用钢,并对该钢所制磨球进行淬火试验以研究其淬透性。通过热膨胀仪测得该钢的临界点温度(Ac1),采用洛氏硬度计测量磨球的硬度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磨球心部区域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末端淬火得到的实验结果与Grossmann方法计算所得淬透性结果相吻合;其中,870℃淬火后的磨球具有良好的淬透性,从表面到心部的硬度分布均匀,最大体积硬度可达61.7 HRC;该磨球组织主要由细小的混合马氏体组成,平均晶粒尺寸为15 μm,晶粒度级别为8.4级,满足大直径锻造磨球的使用性能要求。
  • 刘新院, 李霞, 吴圣杰, 李化龙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08-113.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24
    摘要 ( 19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晶粒取向标定和晶粒内析出相分析方法对冷轧低碳钢鱼鳞状缺陷的冷轧前后的状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热轧带钢表面异常长大的铁素体晶粒是造成冷轧后带钢表面出现鱼鳞状缺陷的直接原因;热轧粗大的铁素体晶粒为{110}<001>取向的Goss晶粒;热轧粗大的Goss晶粒是在轧辊剪切力作用下形成于带钢次表层,由于Goss晶粒和周围晶粒形成大角度晶界,MnS和AlN易于在Goss晶粒内部富集,而周围细小铁素体内部的MnS和AlN析出较少,容易被高迁移率的Goss晶粒吞并,从而导致在高温卷取条件下形成粗大铁素体晶粒;粗大Goss晶粒经冷轧后沿横向方向旋转形成低位错密度{001}<110>取向的旋转立方织构;然而低位错密度的旋转立方织构在退火过程中大部分被高位错密度的γ织构吞并,但仍有部分粗大的铁素体晶粒存在。
  • 周陈新, 罗军明, 李乐乐, 徐吉林, 黄俊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14-121.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43
    摘要 ( 162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i粉,B粉,还原铁粉与羰基铁粉为原料,使用微波烧结技术原位生成TiB2钢结硬质合金。采用摩擦磨损实验仪对TiB2钢结硬质合金耐磨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原位合成TiB2钢结硬质合金由TiB2,Fe2B和α-Fe物相组成;随着TiB2含量的增加,钢结硬质合金的相对密度与显微硬度均提高;TiB2含量对钢结硬质合金摩擦系数无明显影响,但随着TiB2含量的增加,磨损体积逐渐降低,耐磨性提高;随着载荷与转速的增加,TiB2钢结硬质合金摩擦系数均逐渐降低,磨损体积均逐渐增加,磨损率升高;其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与粘着磨损。
  • 材料表面改性
  • 廖凯, 黄鑫, 龚海, 张萧笛, 陈辉, 钟利萍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22-128.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30
    摘要 ( 25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应力测试、硬度测试、扫描电镜观察和表面粗糙度实验分析了不同喷砂表面覆盖率对7075铝合金表面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砂表面强化过程下,随着覆盖率的提高,表面粗糙度稳定在1.9~2.2 μm,表面硬化,且硬度稳步提升了约30%,压应力强度较喷砂前提高了约3倍,同时,改善了表层变形均匀性;覆盖率的提高,不仅提高表面完整性性能,而且对构件形状稳定有积极作用。对数据分析发现,400%覆盖率的喷砂件自然时效后变形回弹可控制在(3±3)μm以内,说明300%~400%覆盖率使材料表面完整性性能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 颜志斌, 刘静, 杨峰, 吴璇, 陆万吉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29-13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087
    摘要 ( 18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真空感应渗氮方法在20CrMnTi钢表面制备渗氮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渗氮层的物相、组织结构、致密性、显微硬度梯度和耐磨性。结果表明:真空脉冲感应渗氮1 h就能够制备出较为致密的渗氮层,其硬度超过800 HV0.025,扩散层深度达到300 μm;渗氮层主要由合金氮化物(Mn4N,Cr2N)和铁氮化合物(Fe4.4N,Fe3N,Fe2N)组成,随着渗氮压力的增加,渗氮层由含氮量低的铁氮化合物逐渐转变为高氮的铁氮化合物;感应渗氮的气体压力对渗氮层的厚度影响不大,随着渗氮气体压力的增加,渗氮层的厚度有小幅度的增加,但是当渗氮气体压力过大时,渗氮层的脆性增大;当渗氮气体压力为-30 kPa时,渗氮层的磨损率最低,大大提高了基体的耐磨性。
  • 常智敏, 潘应君, 柯德庆, 王盼, 黄辽, 李子豪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35-140,15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097
    摘要 ( 117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等离子熔覆的方法在GCr15钢表面制备了硼化物覆层。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熔覆层的组织结构、成分、物相进行分析,并研究覆层在600~850℃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覆层组织由α-Fe、Mo2FeB2、(Mo,Cr,Fe)3B2和Fe23(C,B)6组成,与GCr15钢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熔覆层的高温氧化遵循抛物线规律,氧化激活能Ea=116.77 kJ/mol;覆层在600~800℃为抗氧化级,主要以黏结相α-Fe氧化为主;800~850℃覆层为次抗氧化级,硼化物硬质相快速氧化,氧化层中气孔径增大并出现裂纹;熔覆层氧化受MoO3蒸发速度控制,氧化过程存在元素的扩散。
  • 材料模拟计算
  • 文九巴, 刘阳阳, 贺俊光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41-146.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094
    摘要 ( 13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5052铝合金室温单向压缩和拉伸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材料室温变形的本构方程为:,断裂门槛值范围为:0.121~0.157,并由单向压缩和拉伸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得本构方程和断裂门槛值范围的正确性。基于此,进行了室温轧制边缘裂纹生长过程的模拟并通过轧制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总压下量为60%条件下,3道次轧制为最佳轧制道次,边缘裂纹长度最小,模拟值与实验值分别为1.3 mm和1.4 mm,误差为7%,其一致性很好。
  • 其他
  • 郑开魁, 高诚辉, 何福善, 林有希, 林娇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39(8): 147-154. https://doi.org/10.13289/j.issn.1009-6264.2018-0171
    摘要 ( 204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竹纤维进行不同工艺的稀土溶液改性(RES)处理,探索其对增强树脂基制动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竹纤维进行RES改性不仅可改善其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能,同时还可提高竹纤维的耐热性能,经RES改性后的竹纤维耐热性较未处理高出一倍,可大大减少竹纤维在高温时的碳化程度,进而提高制动材料的高温摩擦性能;经RES改性竹纤维,其增强的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性能均得到提高;RES浓度为20%,改性时间为30 min的试样综合摩擦学性能最优,各个温度的摩擦系数均在0.40~0.5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