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历史
编辑出版工作是我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编辑出版学术期刊、科技图书和会务通讯。它是我会活力的表征,是我会形象的外化。无论是突出我会个性,还是提高我会的竞争力,乃至树立学会威望,都离不开一流的编辑出版工作。
1 全力创建名牌期刊
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两翼。学术期刊在时间上是永不闭幕的学术会议,在空间上则无所不在。所以,它不仅具有长效性与文化积累性,而且具有广效性与学术推动性。
学术期刊是学术活动精华的历史记录。高权威性的学会一定有与它相伴的名牌期刊。
我会历届理事会都非常重视学术期刊工作。早在1936 年学会成立之初,就创办了学会会刊——《机械工程》杂志,由学会董事杨毅先生担任总编辑。在1951 年重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时开始筹办、并于1953 年创刊的《机械工程学报》,由庄前鼎教授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嗣后,我会以及各分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工程学会陆续创办了一批专业期刊和地方期刊。迄今,我会系统拥有60 多种机械工程期刊。其中,我会及分会主办、合办的期刊有34种,《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是其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要大力发展重工业,我会适时创办了《机械工程学报》。我国著名铁道机械专家、时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和铁道部副部长的石志仁先生撰写了发刊词。随后,《机械工程学报》发表了一大批当时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不乏激励我国机械工程界开拓奋进、引领风骚的扛鼎之作。1966 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机械工程学报》被迫停刊。1978 年9 月,学会刚刚恢复活动便决定《机械工程学报》于1979 年复刊, 并要求所有专业学会“都要在整顿现有的专业杂志、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筹备编辑出版专业学报,并准备和国外进行交换。”从此,《机械工程学报》又走上了稳步健康发展之路。1988 年,《机械工程学报》创办了内容不同于中文版的英文版。进入21 世纪,以50 年的声誉赢得广大作者和读者的肯定和喜爱。
1982 年11 月,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湖北机械》更名为《机械工程》时,便是在我会的支持与指导下,定位于机械工程综合研究。在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的支持下,于1990 年《机械工程》改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1992 年更名为《中国机械工程》。到20 世纪末,机械科学与社会、经济、文化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渐被认识,如何认识新千年的机械学科是读者普遍的内在需求。为此,“会刊”组织16 位院士、40 位前沿学者撰写展望新世纪的论文于2000 年1 - 2 期合刊号上刊出,受到广泛好评。不少学者已将其珍藏,随时备查,成为“会刊”成功的策划案例之一。
多年来,《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伴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佼佼者。1999 年两刊荣获 “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 年双双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双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2003 年《机械工程学报》荣获“第2 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机械工程》荣获“第2 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 年又双双荣获“第3 届国家期刊奖”。此外,专业分会主办或与有关单位合办的《特种铸造与有色合金》、《铸造》、《材料保护》、《金属热处理》等在几次国家期刊奖评选中也榜上有名。
2 巨型图书精益求精
科技图书是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物化,以系统化、共识化为特征。它既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又能为新知识介入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既是教育培训的源头,又是普及新知识的物质基础之一。
早在建会之初的1936 年,学会就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和出版委员会,以组织领导学会的编辑出版工作。刘仙洲先生在应中国工程师学会之邀编撰的《机械工程名词》基础上,做了增补和修订,同年由我会出版。这是第一部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名义出版的工具书。
1951 年,在重建学会的第1 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将“编印机械工程期刊并编译机械工程手册及有关机械工程之重要参考书籍图表”和“协助政府编审机械工程名词”列入会章,并把翻译苏联机械制造百科全书和编订机械工程名词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苏联机械制造百科全书共15 卷,1952 年我会委托北京分会组织会员开始翻译,1955 年全部出版。《机械工程名词》的编订工作于1951 年冬开始,由刘仙洲先生亲自指导进行,前后共收集和编审中英文名词38 000 条。后又编订了中俄机械工程名词。这几部工具书成为当时机械工程科技人员必备的参考书,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我会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共同组织《机修手册》的编撰工作。1966 年开始出书,到1971 年共出版45 种,合计700 万册。1973 年开始修订,1975 年开始出版修订第一版,全书共7 篇、78 章、1 100 多万字。之后又进行多次修订,第3 版共8 卷10 本,达2 232 万字。该书对设备与维修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978 年我会恢复活动后,各专业学会分头编写了一批专业手册、指导性技术文件和专业书籍,并参加统一专业名词术语和词典的编撰工作。其中,热处理分会、焊接分会、铸造分会、锻压分会组织编写的《热处理手册》、《焊接手册》、《铸造手册》、《锻压手册》已成为各自专业的经典之作。初版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再版,深受读者欢迎。
20 世纪80 年代至世纪末,我会及专业分会还组织编写出版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机械设计手册》等数十种大型工具书以及一批技术专著、技术丛书和专业教材等。
进入21 世纪,我会又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机械设计大典》、《中国模具设计大典》、《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和《中国现代物流大全》等大型工具书。
特别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的编撰出版,在学会的编辑出版史上又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2002 年6 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经过精心调研、策划,组成路甬祥理事长为主任委员的编委会。联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有关全国性学会,组织包括39 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 200 多位专家、教授进行编撰工作。《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涉及材料工程的15 个领域,共26 卷,约7 000 万字,于2006 年3 月全部出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完整的一套材料工程工具书,许多技术参数为首次公布。
几十年的实践表明,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专家编写高水平的科技图书,特别是编写规模宏大、编者众多的大型工具书,学会具有独特优势。
3 忠实记录学会历史
在我会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学会活动的信息报道和经验交流始终不可或缺。
1936 年出版的会刊《机械工程》第1 期上,刊登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筹备组织及成立经过》,已成为记载学会历史的经典文献。
1952 年1 月15 日我会开始出版《会务通讯》,每期印发300 份。之后出版中断,1954 年6 月又继续出版,1956 年再次中断,1961 年4 月26 日再次恢复出版。至1961 年11 月13 日共出版33 期。
1961 年11 月召开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决定将《会务通讯》改名为《机械学会动态》。于1962 年2 月创刊,不定期出版。到1965 年,共出版62 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动态》中断出版。1978 年10 月复刊号是1978 年学术年会专辑,记载了会议盛况。
1978 年我会恢复活动以后,学会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宽,形式趋于多样化,信息量和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对学会工作信息的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1989 年10 月,我会在编印《动态》的同时,开始编印《机械工程学会简报》。主要印发给我会理事、我会系统各级组织负责人、挂靠单位、机械工业部各司局、中国科协各部以及各有关全国性学会。1992 年12 月《动态》停刊,至此共出版212 期。
1997 年,我会决定在《简报》的基础上创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讯》。
1997 年12 月,《简报》出版最后1 期,至此共印发135 期。
1998 年1 月,《会讯》创刊号出版,每期发行近5 000 册。《会讯》面向学会高级会员、港澳台会员、团体会员和学会各级组织,以刊登学会活动信息、学术动态为主要内容,每月1 期。现已出版106 期。
70 年来,《会讯》已成为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系统的活动情况、交流学会的工作经验、组织对学会工作中存在问题探讨的重要平台,成为记载学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和社会各界了解学会的重要窗口,深受广大会员欢迎和主管部门好评。